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深圳大学用心用情对受援地开展产业、教育、智力帮扶——当好乡村振兴“点金手”

发稿时间:2021-09-18 10:06:00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以前种水稻一亩地收成约1000元,现在改种莲子,有7倍多利润。”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曲潭村村民何小敏说,在深圳大学的帮助下,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深圳大学创新思路、机制、方法,将人才、智力等资源优势转换成乡村振兴“点金手”,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受援地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拓宽村民致富路

  曲潭村四面环山,原来是广东省定贫困村。2016年,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26人。由于山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仅0.4亩,村民收入主要靠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

  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让村民口袋鼓起来?“关键在于帮村民种好产业这棵‘摇钱树’。”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介绍,自2016年起,学校多次派专家实地把脉问诊,开精准处方,帮曲潭村科学谋划莲子种植等特色产业。深圳大学还聘请专业技术员提供技术指导,村集体率先种植40亩白莲做好示范,带动全村65户村民种植120亩白莲。

  深圳大学联动校友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奏乡村振兴乐章。校友企业以捐赠茶苗、技术指导、收购茶籽等方式,帮曲潭村种植240亩油茶。

  为帮曲潭村打通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深圳大学发动村民组建和平县荔园望嶂种养专业合作社,指导该合作社探索开发电商平台。曲潭村村民白运良就尝到了甜头,近两年他养蜂所产的近一半蜂蜜,通过合作社销往深圳大学,每年增收3万余元。仅2020年,学校就通过合作社采购500余公斤蜂蜜、近1750公斤莲子、3.5万余公斤红薯等,采购金额超过42万元。

  深圳大学派驻曲潭村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李小平给出一组数据,曲潭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底的9200多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8万多元。这得益于深圳大学根据曲潭村实际,精准引入白莲种植,为曲潭村村民铺就特色产业致富路。

  “输血”“造血”并举提升受援地教育质量

  “老师好厉害啊!”一眨眼工夫,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学专业学生蓝梓权就画好水墨写意西瓜,引来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惊叹。蓝梓权不仅为该校学生开设了水墨课、拓印手工课,还协助学校举办了绘画展和手工作品展。

  针对察隅县原来部分学校美术、音乐类教师不足等现实情况,深圳大学选派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大学生志愿者,分赴察瓦龙乡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支教活动。2017年7月,深圳大学与察隅县共建实践基地,选派师生赴藏支教。近年来,学校已选派3批11名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察隅支教,助推察隅县教育创新发展。

  如何结合学生兴趣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这曾让察隅县教育局教研室(电教室)副主任杨克化颇感困惑。2017年,杨克化到深圳参加“深圳大学—优秀青年综合实践教师成长助力高级研修班”后,更加明晰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路径。返回察隅后,他利用所学,指导察隅县完全小学等8所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为帮受援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育人才队伍,深圳大学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输血”“造血”齐发力。学校通过跟岗培训等多元方式,帮受援地教师提升专业能力。近年来,深圳大学投入104万元,资助23名察隅县教育管理干部、中小学校长、学科教师来到深圳参加教师培训,并到深圳大学附属学校跟岗研修。

  补齐结对高校短板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深圳大学帮扶工作队队长,文震与韩山师范学院食品生物学院副教授郑玉忠组成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工作。2020年,他们联合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批立项。

  科研帮扶的“传、帮、带”效应不断扩大,罗秋兰等韩山师院青年教师也在科研创新方面奋进向上。他们与深圳大学教师联合申请的多个项目,接连获批。目前,韩山师院分别新增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项、38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数量创新高。

  2018年,广东省开展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深圳大学与韩山师院结对。基于韩山师院需求,深圳大学立足实际、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打出联合创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申报省重点实验室等组合拳,努力帮韩山师院补齐高层次人才不足、科研不强、学科不强等短板。

  在深圳大学帮扶下,韩山师院成为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潮州分中心依托单位。学校陶瓷材料和食品科学与技术两个实验室紧盯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所需,以创新成果助推当地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杨晴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