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到西部去!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

发稿时间:2024-04-16 10:07:00 来源: 光明日报

  托云牧场,一定有大片美丽的草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吧?

  带着这样的憧憬,邵书琴大学毕业后,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

  穿越大半个中国,从广东来到喀喇昆仑山脚下的牧场,邵书琴才发现,这里和想象中“有点距离”——牧场地处戈壁,连一抹绿色都难以寻见。

  给孩子当老师、带牧工种大棚菜、成立刺绣合作社……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邵书琴在这里扎下根来。现在,当地人亲切地叫她“柯兰姑娘”——在柯尔克孜语中,“柯兰”意为“勇敢”,常用来形容“大漠英雄”。

  “比起待在一个好地方,更有意义的是跟一个地方一起越来越好。”这是邵书琴的故事,也是一批又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故事。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蓬勃向上的青春与快速发展的西部“相遇”,让“到西部去”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种新时尚。

  西部是一所“大学校”,青年在这里成长成才

  在火车上度过70多个小时,再经过长途汽车颠簸,吉林白城师范学院的张天一,终于抵达志愿服务目的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

  气候恶劣、语言不通、不被理解……尽管早有准备,这里条件的艰苦还是超出了张天一的想象。

  但触动人心的地方更多。“我不想让爷爷去那么远的地方挑水。”“我长大想成为一名厨师,做土豆以外的菜。”……孩子们的愿望,深深地扎进了包括张天一在内的志愿者心间。

  “我希望孩子们将来能走得更远一些,走到克拉玛依,走到乌鲁木齐。”张天一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开始我以为,是我在帮助他们,后来才知道,是他们在成就我。”在西部这所“大学校”里,张天一和小伙伴们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本领,在基层实践中丰富自我。“在这里,我们对基层的实际、青年的责任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部计划实施20多年来,西部早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青年也呈现出更加蓬勃的新面貌、新气象,他们从单一的支教、支边,发展到带头开展电子商务,参与扶贫帮困、文明创建、对口援助等工作,还创新引进和开发出许多好项目、好模式。

  西部是一个“大舞台”,青年在这里书写精彩人生

  雪山之下,拉萨河缓缓流淌。河水滋润的青稞田里,黑颈鹤正在三三两两地觅食。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海拔2000米至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泽地带,是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谈到黑颈鹤,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乐眼里充满了温情。

  “来高原生物研究所做动物研究,你有兴趣吗?”20年前,西藏黑颈鹤研究专家仓决卓玛的一个问题,为杨乐开启了科研之门。

  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湖南小伙杨乐通过西部计划来到西藏,从事野生动物研究,期满后留了下来。

  从森林草原到高原荒漠,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杨乐调查的脚步未曾停歇,其足迹遍布西藏每一个区县。

  对杨乐来说,青藏高原不仅不是苦寒之地,反而是理想栖身之所、梦想成真之地。

  “年复一年,看着它们春秋长途迁徙、夏日‘娶妻生子’、冬天安然过冬,研究得时间久了,我甚至觉得与黑颈鹤成了‘熟人’。”杨乐告诉记者,西藏地理条件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他们选择的研究对象,已扩大到高原珍稀濒危动物和受到气候变化冲击的湿地生态系统。“我们将努力在高原生物研究领域,发出更多、更有力量的中国声音!”

  西部是一个“大熔炉”,青年在这里将青春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

  一年多前,作为2022年西部计划乡村社会治理专项的志愿者,郭贵离开家乡山西运城,南下贵州。土棕色背包里,有一台相机、一架无人机,还有一瓶老陈醋。

  吃不惯、听不懂、被牛追……郭贵热情很高,但遭遇的打击不断。

  “体力咱没有优势,但是脑子好使啊。”一次次挫折之后,郭贵找准了定位:利用自己学编导的专业优势,搭上乡村振兴和电商发展的快车,让当地的伯伯、嬢嬢,成为给乡村代言、带货的“网红”。

  “我要让大山外更多的人,看到贵州的秀美山川,目睹新农村的日新月异!”郭贵开始运营短视频账号,用镜头记录广袤乡村。如今,郭贵拍摄的贵州美景美食,累计播放量已经超过4000万次,直播带货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0000人次。

  他们,只是万千扎根西部青年志愿者的剪影。

  和郭贵一样,广大青年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领办专业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共有160.9万名青年报名西部计划,最后招募36万余名志愿者到西部和基层开展服务,从2012年的6.75万名,到2023年的30万名,报名人数增长了几倍。

  从为乡亲排忧解难,到为社区倾心服务,从基层治理到卫国戍边……志愿者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时代各不相同,青春一脉相承。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和当地人民一起建设着一个全新的西部。

  (记者 俞海萍)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