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走出幼小衔接狭隘、急促、肤浅误区

发稿时间:2025-01-12 09:36: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幼小衔接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家长普遍焦虑的教育痛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采取了多种策略,探索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如“零起点”教学、校园环境布置得适合儿童等。同时,幼儿园也做了不少幼小衔接工作,比如带大班孩子参观小学,让其熟悉小学环境,但这依然不能缓解家长的焦虑。究竟是家长过于焦虑,还是教育部门还有作为空间?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澄清社会对幼小衔接普遍存在的三大认识误区。

  第一,幼小衔接的狭隘化。谈及幼小衔接,家长普遍将其与识字、计算联系在一起。认知能力发展当然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领域,但并非幼小衔接的全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了四大准备。认知准备与其他三种准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一个身心尚未做好准备的孩子,他(她)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以及与同伴交往中都会遇到许多障碍,进而影响其认知发展。反之,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很好的认知准备,他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也会受到影响,比如信心不足、交往能力受限等。因此,幼小衔接绝非只是认知准备,多数幼儿园在这一点上都有充分的认识。如何将这一认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形成家园社协同育人局面,幼儿园大有作为。

  第二,幼小衔接的急促化。谈及幼小衔接,许多人都将其锁定在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阶段。但如果仅仅在这两年开展幼小衔接工作,难免会出现急促化,从而造成家长的普遍焦虑。2019年,笔者在美国一所幼儿园观察到一个孩子在绘画作品中拼错了“Daddy”一词,笔者问教师怎样处理类似问题,教师说要看是几岁孩子的作品。如果是3—4岁,要表扬孩子,因为他已有了书写意愿,且初步掌握了自然拼读规则。如果是4—5岁,她会悄悄把正确的拼写写在旁边,但不当面指出孩子的错误,要在保护孩子书写欲望的同时引导他学会正确拼读。但如果是5—6岁的孩子,就要当面指出,并教会他正确的书写规则。这个细节让笔者陷入了沉思,一个拼写错误,教师就能等待几年,而我们完成幼小衔接,却只给孩子两年甚至更短时间,这是不是太严苛了?事实上,孩子从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为上小学做准备了,这是他“向上生长”的基本规律。因此,幼儿园应重塑幼小衔接时间观念,从小班就开始着手,这样才能不慌不忙地推动这一工作。

  第三,幼小衔接的肤浅化。很多家长将幼小衔接等同于识字、算术,而幼儿园又不能“小学化”,在实践中,一些管理部门甚至简单粗暴地规定,幼儿园不能出现文字。这都是幼小衔接肤浅化的表现。且不说幼小衔接不同于认知发展,即便是认知发展,我们也要有更深入的认知。比如,孩子要不要认字?当然要。反对“小学化”,并非不让孩子接触文字,而是反对用“小学化”的方式教文字。幼儿的认知方式是整体图片化的,而中国文字天然具有象形的特点,如果能给孩子讲汉字故事,同时结合孩子日常生活经验开展丰富的文字游戏,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帮他们从小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又如数学,许多家长不满足于幼儿园的教学,认为仅仅停留在10以内的加减法太浅了。殊不知,幼儿园至小学低段,数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孩子形成数感,让其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反复体会数字及其代表的生活意义。

  要走出以上三大误区,我们不仅要对幼小衔接有深刻的反思,让家长对幼小衔接有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更要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其中,“幼小联合教研”就是有力的抓手,无论对幼儿园还是小学,都有很强的可行性。课程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而教研则是课程实施的质量保障。谈幼小衔接,如果仅停留在活动上,不深入幼儿园和小学课程,那是舍本逐末。而如果仅停留在课程文本的衔接上,不深入实践现场,不通过联合教研激活教师对幼小衔接的思考与实践,那么无论课程设计得多好,也不能切中要害。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