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迷途孩子带来“新生”
发稿时间:2025-02-15 10:31: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过去的我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现在的我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这只是起点,接下来我将时刻提醒自己……”前不久,在湖南省长沙市新城学校,学生小杨(化名)在纸上写下这段话。18个月前,他因偷窃被送到学校进行教育矫治。如今,他即将结束这段经历,以全新的面貌回家。
长沙市新城学校是该市唯一一所公办专门学校,主要对不良行为学生和严重不良行为及年龄原因不予刑事处罚和检察机关相对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转化和矫治。2004年,学校恢复招生,20年来累计教育转化不良行为学生4000余人,有效矫治严重不良行为学生300余人。
坚持学校属性——
目标就是立德树人
走进长沙市新城学校,你会发现学校应具备的元素这里都有,但它又和普通学校很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里的学生。
“来这里的孩子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家送生’,是有不良行为被家长送过来进行教育转化的孩子;另一类为‘警送生’,是有犯罪行为但因未达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追究刑责的孩子。”长沙市新城学校党总支书记瞿林告诉记者。
那么,这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呢?
面对记者的提问,瞿林斩钉截铁地说了3个“就是”——我们这里就是一所学校,我们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我们的孩子就只是学生!
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要接受义务教育。在学校九年级教室的墙上,记者看到了一张课程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6节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一科不少。
“要教好这些孩子,老师更需要爱心、细心和耐心。”班主任包敦同2004年来到该校,如今已满20年,“老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呵护他们、关爱他们、引导他们。”
“包老师,我想换班级!”临近中午,学生小罗(化名)委屈地走进办公室。包敦同放下手中的活,摸着他的头轻声询问:“最近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半小时后,小罗平静地走出了办公室。
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校采取的是“低难度、小坡度、慢进度”的课堂教学原则,让孩子们在一次次进步中,重燃对学校、对学习的信心。
发挥专门功能——
预防孩子再次“迷路”
“来到我们学校学习的学生,就好比受到病虫害的花朵,我们的责任就是合理施肥、精心修剪,让他们在阳光雨露下能重新健康成长。”长沙市新城学校校长梁树柏认为,帮助这些犯错甚至犯罪的未成年人改掉不良习惯,预防他们再次“迷路”才是教育转化和矫治的目的所在。
为此,学校提出不仅要办有温度的教育,还要办有力量的教育。
在学校,学生们除了上文化课程外,学校还专门安排了有针对性的法治课。“开设这些课程,目的是让他们知敬畏、守规矩,从而更好地完成转化和矫治。”梁树柏说。
据了解,学校的法治教育主要强调法律责任承担的严厉性和后果的处罚性,使学生充分认识法律尊严的不容侵犯性及违反法律的严重性。为此,学校研发了“橘生五彩心”和“法有五常”青少年法治教学研学课程体系,包含5个核心课程项目、10个活动课程群和30个主题课程。
近日,长沙县人民法院、长沙县检察院、长沙县妇联联合走进长沙市新城学校,开展“送法入校”活动,让全体师生在学校观摩了一起真实的贩卖毒品刑事案件的公开庭审。学生们“零距离”感受法律的威严。
“同学们要认真吸收消化所学的法律和心理学知识,成长为遵纪守法的公民。”长沙市新城学校副校长周向红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沉浸式观摩中丰富法治教育体验,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进而增强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
做实精准矫治——
深度关注每个孩子
“做专门教育,应该深度关注每个孩子。”在瞿林心中,专门教育应该像看病一样,因人施治,帮助这些特殊的未成年人找到问题根源,开出具体药方。
在长沙市新城学校,实施“一生一策”“一生一导师”的管理模式。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天,就会有一位导师陪同他共同成长,下课有人管,走路有人跟,活动有人陪,睡觉有人守。
学校立德(3)班班主任邓炯就是其中一位导师。“孩子走上歧途,大部分是受家庭影响。”邓炯认为,要把这些“迷路”的孩子引回正途,还是要从家庭入手。为此,他决定充当“信使”,让孩子们以写信的方式和父母加强交流,慢慢融化隔阂。
“爸爸,希望你以后不要总忙工作,可不可以陪我说说话。”“妈妈,我给你做了一个钥匙挂件,不知道你会不会喜欢。”……一封封承载着孩子们心声的信件,被老师带到了家长面前,很多家长一边落泪一边给孩子回信。
“在学校学习了半年,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个明确规划,这让我觉得他长大了、成熟了、懂事了。”学生小陈(化名)的父亲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