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师生扎根“三农”一线 课堂开在田间地头

发稿时间:2025-03-31 10:09: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记者 欧媚)彩云之南,鲜花盛开,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内,月季生产温室里生机勃勃。“这个新品种耐低温,冬季生产不会畸形;而且非常耐贮运,瓶插期可以达到20天左右,比国外品种更适合我国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高俊平正在仔细查看自主培育的月季鲜切花新品种“期希”的生长状况。

  全国10枝月季鲜切花有7枝产自云南,而云南的10枝月季鲜切花则有7枝来自昆明市晋宁区。为进一步助力“云花”产业升级,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共建教授工作站和全国首个花卉类科技小院,将师生放在生产一线,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瞄准鲜切花产业发展的难点,用科技支撑美丽产业迎春绽放。

  “中农大—云天化花卉科技小院”紧邻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推开门就是切花生产的现代化连栋温室,中国农大10多名教师和30多名研究生长期驻扎在此。“只有在产业中提取真问题,研究才能顶天立地。”高俊平说。

  高俊平介绍,中国农大和云南农业龙头企业云天化集团共同成立了中农大—云天化花卉联合研究中心,从育种到种植再到采后,聚焦云南花卉全产业链的技术需求,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在育种上,团队已自主培育兼具高产、耐运输、耐低温的月季花新品种30余个,“菲韵”等新品种已经成为云南主推品种。在种植上,团队研发的水肥循环利用技术让高耗肥的月季实现绿色生产,高位修剪技术让月季更加高产优质。在采后保鲜上,压差预冷技术可将鲜花预冷时间由12小时减少到1.5小时,快速锁住鲜花呼吸,智能化分级包装能自动快速完成千亩示范园每天30万枝鲜切花的规模化分级和包装。

  师生们的目光不只在这千亩示范园,他们还成立花卉田间学校,教农民如何更好种花,将先进的种植技术、运输保鲜技术免费送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足迹遍布大理、红河、楚雄等州,让美丽产业绽放富民新蕊。

  像高俊平一样,中国农大有千余名专任教师主动走出“象牙塔”,面向乡村振兴主战场、农业农村现代化主阵地开展社会服务。他们在科尔沁沙地边缘修复重度盐碱化草原;在洱海流域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国家样板;在大湾区推动智慧农业落地……

  “推动大学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社会,是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的重要实践,也是拓展学校办学资源和学科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表示,学校转变发展理念,把强化国内合作与社会服务上升为学校重要战略。

  目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国农大已在全国31个省份布局建设了由6个地方产业研究院、7个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239个科技小院、302个教授工作站、23个校外实验站及98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成的梯次分明、分工协作的“三院两站一体系”新型社会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范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变革。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农大在专任教师职称系列中增设“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型研究员”岗位,还设立校级重大社会服务贡献奖和院级社会服务业绩津贴,社会服务工作也纳入专任教师工作量认定、职称晋升、奖励激励等重要指标。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