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严管”“厚爱”都不能少
发稿时间:2025-03-31 10:10: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近日,据光明网报道,广东某高校教务处官网公布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经审查决定给予全校(包括三个校区)共737名学生学业预警,给予134名学生学业预警并第一次降级试读,给予81名学生学业预警并再次降级试读。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大学是一劳永逸的“舒适圈”;殊不知,“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观念早已不合时宜,成功进入大学哪怕是名校并非终点,而是接续奋斗的新起点。
“学业预警”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大学生及时校准偏差、进行“亡羊补牢”。学业预警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通常是指大学针对可能或已经出现学习问题(如旷课过多、挂科频繁、所修学分不够)的学生,通过警示、沟通和帮扶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业预警不是“处分”和“惩罚”,而是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与护航;早发现、早预警、早行动,学业预警的目标就是突破学业危机,帮助学生重回正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需要情感和温度;那些被学业预警的大学生,同样需要“有温度的教育”。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发现,只要多管齐下加强监督引导,被学业预警的大学生大都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开启新的人生征程。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既需要“厚爱”,也离不开“严管”。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从入口到出口都应该将“严”字贯穿到全流程;一旦“宽松软”,人才培养的质量难免就会打折扣。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没有罗盘的航行。那些学业荒废的大学生,大都是因为失去方向、缺乏动力。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缺乏相应的生涯规划,导致他们的人生失去了航向。教育作为一盏“希望之灯”,承载着公众对社会流动的希冀。“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管理严起来”,既要严把“入口”也要严控“出口”,让“学历不易得”成为社会共识。建立淘汰机制,通过合理加大学业强度的方式来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得到了高校乃至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从严把牢毕业“出口”,对学业不合格者说“不”,不仅有助于守望教育公平,也有助于激发教育活力,促进社会流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业预警”只要科学合理、审慎操作,就能有效助力高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