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血脉
发稿时间:2025-04-04 08:51: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本报综合消息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清明节之际,各地各校通过多种形式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激励新时代青少年以热血担当书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追忆先烈:
在学史中传承红色薪火
肃穆的气氛、生动的讲解、铿锵的誓言……4月1日,河北省乐亭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组织高一年级全体师生前往李大钊纪念馆,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及红色研学活动。“这次参观让我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强大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要以先辈为榜样,将红色信仰融入学习与生活。”该校2024级计算机专业学生赵一诺说。
近日,黑龙江各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开展缅怀先烈主题祭扫活动。哈尔滨市清滨小学校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开展“清明祭英烈”研学活动,队员们在一件件罪证文物、一幅幅历史图片前驻足凝视。“我们一定要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联系起来,用更坚定的信念、更顽强的拼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砥砺前行、奋发有为。”深受鼓舞的学生纷纷表达内心的感悟。
4月2日,“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内蒙古青少年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举办。师生们走进大青山革命历史展览馆,了解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聆听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以及民族团结抗战的感人故事,感受英雄人物展现出的伟大斗争精神。
清明前夕,青岛理工大学“红色青锋宣讲团”携手小学生走进烈士陵园,共同清理烈士墓,擦拭碑文并考证生平,共同向革命烈士献上菊花,书写寄语,将满载崇敬的明信片悬挂于纪念树,完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各地各校纷纷通过前往烈士纪念设施瞻仰、献花等方式,表达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创新形式:
红色教育焕发时代生机
重温革命历史、厚植家国情怀。许多地方和学校利用清明节开展思政教育。
从虚拟现实到数字建模,当思政课堂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革命精神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还是可触可感的真实记忆。
走进湖北省武汉市江夏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七大主题展厅,历史以立体场景重现眼前。从“武昌首义”展厅中持枪战士雕塑与动态沙盘的联动,到“张轸起义”展区历史影像的沉浸式还原,300余件文物与互动展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时空走廊。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党员教师结合专业课程设计,现场指导学生通过AI+建模技术还原革命场景,使学生“穿越”至中共一大会场,亲历党的早期组织的成立场景。
安徽省池州市坚持科技赋能,精心打造可线上参观、学习的“池州烈士陵园”微信公众号,运用科技手段多角度呈现陵园的真实场景,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祭奠革命英烈。池州市第十一中学学生、红色讲解员吴江可馨说:“除了去现场瞻仰烈士纪念设施和革命文物,现在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平台,在课堂上开展教育和学习。”
实践体验:
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
近日,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组织高三年级党员教师及学生前往革命烈士纪念碑、黄道烈士墓和信江书院,通过走出校园、实地体验,让“行走的思政课”更为具象化,使学生在缅怀英烈的过程中坚定信仰,在探寻文脉中汲取力量。
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从而更加坚定心中的信念。
“踏上这段山路,每一步都像在触摸历史。沈家岭战役是解放兰州的关键一战,当年先烈们用生命铺路,今天我们用脚步丈量信仰,心情特别激动。”清明前夕,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等四部门共同举办的“清明祭英烈 重走长征路”——2025年甘肃省思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在兰州市、张掖市高台县等地同时举行,现场参与活动的甘肃农业大学学生马雪儿动情地说。
据介绍,从3月25日至4月5日,甘肃省各地依托82家革命纪念设施和281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出86条红色实训线路,组织青少年学生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全省95万余名学生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