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优质教育“触手可及”

发稿时间:2025-04-04 08:51: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两个高端平台优势,郑州高新区以建设“高品质创新教育”为总体目标,秉持“优质·均衡·特色”三大理念,紧抓“五大安全”和“五大和谐”“双五工程”,全力打造“15分钟教育幸福圈”。

  扩优提质:

  筑牢“高品质创新教育”基石

  高新区以1.12%的市域面积承载了5.22%的义务教育在校生。近5年,累计投入约36.3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建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校25所、优质学位4.1万余个,全区中小学校标准化达标率100%,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

  实施“1+X”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名校+”为引擎,形成多元办学格局。如郑州中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通过“一校五区”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一些新建校在建校初期即融入优质教育集团,快速成长为片区名校;区内部分中小学与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省内名校合作,引入先进理念,释放品牌红利。目前,全区13个教育集团覆盖31所学校,形成“名校带新校、优质校扶潜力校”的良性循环。

  针对区域空间布局与人口变化,高新区将全域划分为7大片区,以“教育片区+学校发展共同体+师资共享”模式推动资源下沉,确保每个片区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学校发展共同体通过一体化招生,破解“择校热”“学区房”难题,实现了生源合理流动与共同体质量整体提升。

  实施“三育工程”培养梯队,建设19个学科示范基地、6个班主任共同体和4个校长工作室。近5年共招聘教师2090名,其中32%来自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为教育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课程创新:

  找到孩子成长的“金钥匙”

  区域强化协同管理,建立“专家学者—教研员—校长”科学规划引领、“示范校—培育校—成长校”梯级联动培育、区级培菁育新梯队分层研训支撑的“三维”课程建设机制;持续优化课程管理与实施的各个环节,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激发各校课程建设内生动力。

  上好思政关键课程、科学发展课程、劳动必修课程和心理幸福课程。联合郑州大学建设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课程;形成“统筹·融创·多维”科学教育大格局,积极落实“一校一基地、一校一科学副校长、一校一科技辅导员”;探索“一个中心、五个方面、二十个要点”的劳动素养体系;举办8届心理健康特色宣传月活动,影响全区数十万师生、家长。

  现在,全区课程共建平台累计开发300余门特色课程,以及百余门艺术、科技等项目化选修课程,呈现出“一校一品牌”特色。其中,14所学校先后荣获郑州市学校课程建设奖,47项校本课程荣获市级奖项。

  开放融合:

  家校社成为“教育合伙人”

  借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两个平台,郑州高新区围绕“增强家校沟通、资源共享与互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大目标,推进“政府主导、课程推动、阵地建设、机制保障”四大任务,实现“师师和谐、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家校和谐、社校和谐”五大和谐共育愿景,努力构建“全区联动、一体管理、凝聚合力、协同育人”的立德树人共同体。

  形成以学校教师为主、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志愿者等为辅的家庭教育课程开发群体,开设校本课程、公益课程、线上课程、体验课程等4类课程共计268节,涉及亲子阅读、提升学习兴趣、心理危机干预等32个主题。

  78个社区(村)均与各中小学建设为共育共同体,依托各社区党群活动中心,规划儿童之家、文体活动室、青少年书法中心、心理健康辅导室等功能室,结合主题节日开展活动。仅锦华苑社区就设有15个功能室,日常开设22门课程,内容涵盖传统文化、心理问诊等方面,辐射周边1000余名儿童。同时社区联合郑州大学等高校、7家大型企业和近200家门店,开展各类志愿活动150余次。

  “15分钟教育幸福圈”,缩短了家校距离:家庭不再是作业批改的监督岗,而是亲子共读的“微型书院”;3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覆盖红色教育、劳动体验等主题;将教室的范围扩展至多个场景——家庭餐桌上的家风传承、菜市场里的经济学课堂、公园里的生态实验室、街角博物馆里的文化探索、消防站医院等企事业单位中的职业启蒙课,让学习无处不在。

  (作者系郑州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部党委书记、部长)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