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大模型给教学带来哪些改变
发稿时间:2025-04-12 11:11: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接下来的天气情况怎么样?雨水是否会影响玉米收割?”
“周末可能会有一场小雨,在收割前如何做好防雨防潮准备,以免影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近日,记者登录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人工智能教学公共服务开放应用专区”,点击“应用专区—学科大模型”中的“农学”板块,并在输入栏中输入查询的问题,短短几秒,大模型就给出了相应的信息和建议。
“病虫害捕手识别定级病虫害,智能试题一键生成考核试题……神农百晓大模型覆盖了农科学习的方方面面。”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耀君介绍,大模型不仅包含农业知识问答、农业文本语义理解、农业生产决策推理等核心功能,更在支持图像、视频、文件等多模态交互、智能化推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新版上线后,大模型被应用到农业育种、种植、养殖和遥感气象等多个农业场景,拓展了大模型的应用价值。
而这只是学科大模型的冰山一角。近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智能版发布上线,“人工智能教学公共服务开放应用专区”首批接入DeepSeek(深度求索)、豆包等9个国产优质通用大模型作为基础工具链,集成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机构开发的13个学科垂直模型,覆盖数学、物理学、化学、基础医学、中医药学、人工智能等9个“101计划”实施领域,以及农学、土木工程、材料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推动教育模式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
上线以来,该应用专区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关注,总访问量迅速突破8万次。
记者惊喜地发现,平台还具有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测评系统,测评数据可反馈至学习环节,形成“学情诊断—资源推荐—能力提升”的动态闭环。
“依托全国高校虚拟教研室,平台还推出上百名数字教师,涵盖医学、工程、人文等学科,全链条优化教师备课、授课、实践、教研场景。三大课程群全面助力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通识课程群夯实基础素养,‘AI+X’交叉课程群推动跨学科技术融合,大模型应用公开课促进实践应用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部主任杨京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