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虾塘用上了“健康手环”

发稿时间:2025-04-12 11:12: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春潮涌动,正是虾苗投放的黄金时节。近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智渔未来”师生团队成员来到宁波奉化松岙豪鑫水产养殖场,实地调研AI(人工智能)无人养殖系统的应用情况。

  近年来,“智渔未来”师生团队发挥专业特长,用代码赋能传统虾塘,以AI算法破解养殖密码。

  “水产养殖是门大学问,但‘00后’的大学生总想加点新配方。”2023年4月,叶姗、张丹霞等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几名学生跟随该校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教师杨勇来到宁波鄞州区咸祥镇开展智慧农业相关课题调研。“进入大棚不久,全身就汗如雨下。”叶姗回忆说,大棚内的温度比外界高出约20℃,加之工作人员年龄普遍较大,这样的工作模式下潜藏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我们当时就思考,能不能结合所学专业把智能算法用进去,帮助解决虾塘投喂难题。”调研成果汇报会上,叶姗的想法得到了该校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教授余心杰等教师支持,并组建起了“智渔未来”AI无人养殖研究团队。

  马上,该团队开始了技术攻关。在实验室里,师生们敲击键盘,编写算法,与代加工工厂合作制作基础设备,并进行反复测试。“从算法模型测试、画出设备运行示意图,到设备成型等,大概经历了6个月。”转眼到了2023年10月,经过前期对接,该团队与宁波奉化一养殖场进行合作,进行相关设备实地测试。

  阳光洒落,虾塘波光粼粼。随着装有饵料的网兜缓缓升起,经底部摄像头的数据采集,饵料残余、虾体活度等情况实时传输到监控室的移动大屏上。根据数据反馈,在屏幕上即可唤醒启动自动投喂装置,实施精准投喂。“我们在部署AI无人投喂管理系统电脑终端的同时,还开发了移动平台,这样养殖户们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查看相关情况,就像给虾塘装上了‘健康手环’。”叶姗向记者展示着团队自主研发的“渔智联”APP,满眼自豪。

  在过去一年里,该团队研发的产品和技术在奉化、象山等地两个养殖场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运用设备后,我们的人力成本降低了,工人操作更安全了,而且饵料利用率提升了15%以上。”豪鑫养殖场的技术负责人陈师傅笑着说。

  此外,为了让更多养殖户了解科学养殖的相关知识,叶姗和同伴们还深入村社“送教上门”,教养殖户们看数据曲线、用智能设备,还把复杂技术编成了顺口溜,方便养殖户记忆。

  “智慧养殖不是取代传统,而是让乡村振兴的歌声传得更远。”叶姗的电脑里储存着上千份养殖日志,她正尝试用AI分析历史数据,生成个性化养殖方案。

  “同学们能够运用专业所学助力乡村振兴,非常值得鼓励。”杨勇表示,接下来,他会带领学生继续聚焦智慧养殖领域,进一步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