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让优质教育“人人可享 处处可达”

发稿时间:2025-04-27 11:1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推进教育数字化,就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国家搭建的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汇聚起来,任何人都能由此在互联网上轻松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从而缩小区域教育差距,更好提升核心素养,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并将“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这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进一步部署了教育数字化的推进措施和重点任务,这是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推进教育数字化强力落实落地的助推器,最终就是要实现让优质教育“人人可享、处处可达”,助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为有效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教育数字化实现优质教育普及的价值意义

  促进教育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新一轮信息化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到来,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公共教育资源平台、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公共终身学习平台,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基础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普及还存在一定差距,推进教育数字化,就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国家搭建的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汇聚起来,任何人都能由此在互联网上轻松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从而缩小区域教育差距,更好提升核心素养,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浪潮奔涌而来,对先进的教育数字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新的教育模式向互动式、主动式学习转变。欠发达地区要想紧跟或赶上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就是要大力紧跟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进一步推进传统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创建数字化教育的新型学习模式。

  赋能终身学习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整体教育资源分布还不均衡,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存在较大差距。要更好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一条较为便捷、快速的路径,它能使不同区域的人群共享到全国甚至全球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真正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推进教育数字化实现优质教育普及的现实挑战

  教育数字技术面临壁垒。中共中央、国务院2023年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紧密相连。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回答好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加快教育范式改变、教育秩序重塑、教育结构变革等命题仍然面临挑战。

  教育数字数据存在鸿沟。《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要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在教育理念、设施、师资、机会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面对教育数字化浪潮,很多偏远地区师生对教育数字数据了解极为缺乏,教育数字数据缺乏共享共用共通,这种教育资源的城乡差距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弱化了社会流动,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

  师生数字素养参差不齐。教育部2023年年初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将“教师数字素养”定义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但是,当前师生对数字素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要求的认识还很不足,面对海量信息抓取、辨别有用教育信息的能力仍有欠缺,对运用数字技术融入课堂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还很不够,对创新开发数字技术、整合教育数字的能力相对缺乏,技能水平不均,师生参与数字素养的培训还有所欠缺。同时,还存在数字伦理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阻碍了教育数字化的发展。

  推进教育数字化实现优质教育普及的实践路径

  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要勇于承担社会发展使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布局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学院,真正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教科产融合基地。同时,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实验室,加快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赋能教育数字化迅速发展,更好普及优质教育资源。

  加强教育数据治理。要树立“数据也是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强化“数据治理”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举措的观念,加大教育数据的整理和收集,加强数据集成与分析,更好运用到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事业中。同时,要强化数据互联互通,特别是强化教育数据与国家人口、空间地理、经济社会、行业产业等数据的互通,建成学校、学生、教师全链条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让师生少跑腿,让数据多走路”,构建大数据赋能教育治理新体系。

  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要深入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主动和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从政府部门角度来说,要从政策、经费、人才保障等方面出台支持举措,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强化数字素养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建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从学校来说,要主动开设数字素养相关培训课程,将数字素养纳入师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将数字素养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大培训力度,争取教育管理干部、学校管理者数字素养培训全覆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数字化管理和技术支持队伍,更好赋能教育数字化,让优质教育真正“人人可享、处处可达”。

  (作者:贺祖斌,系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