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萌宠担当大学生“心育”好伙伴
发稿时间:2025-05-02 09:37: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晚上10点,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实验室的灯光渐次熄灭,刚做完实验的大二学生小周(化名)揉着发酸的后颈,掏出手机查看QQ群“微光遇喵行动”的新消息——照片里,常在校园内活动的流浪猫“小黑”正在教学楼下“站岗”,仿佛在照看晚归学生的安全。她忍不住把照片放大看了又看,“上了一天课的烦躁似乎突然消散了”。
这个拥有近500名成员的QQ群,是化学化工学院“芯宠辅导站”的载体之一,为方便学生打卡拍照、定期投喂和救助流浪猫而建立。每天,群里都会出现“云吸猫”时刻:或是“小黑”在草坪打滚,或是白猫“小花”跑到学生身上“撒娇”,或是同学们相约投喂校内“猫主子”的温馨场景……
对小周来说,这些“毛茸茸”的片段就像实验记录本里突然出现的彩虹糖,让枯燥的化学公式变得生动起来。
在湖北大学,这样的温暖疗愈以多种形态存在。自2021年9月起,该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创新推出“芯宠辅导站”建设计划,以动植物养护为抓手,构建起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目前,项目已实现全校26个学院全覆盖。
作为全国首个直通院系的生态心理辅导网络,“芯宠辅导站”将治愈融入日常: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鱼悦”空间的游鱼舒缓着焦虑情绪,哲学学院观察乌龟传递“慢生活”哲学,化学化工学院的“云吸猫”社群则为学生提供别样的情感出口……
“这些看似简单的养护活动,实则是情感教育的生动实践。”“芯宠辅导站”工程创始人、湖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柳珺珺表示,“当学生学会对另一个生命负责时,他们也在实现自我心灵的成长。”
从养“宠”到养心:00后的心理健康新解法
在湖北大学,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处方”。
人工智能学院“芯宠空间”门外的阳台上,一盆盆五彩椒幼苗正迎着春光舒展枝叶。不久后,这些色彩斑斓的辣椒将成为该院学生的“新室友”——学院发布自主报名通知,欢迎同学前去领取,进行自主养护并打卡记录。
该活动负责人、2023级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周可介绍:“五彩椒象征青春活力,我们希望它们能作为同学们的情绪调节剂,陪伴彼此茁壮成长。”
每周一次的打卡,记录的不只是植物的变化,更是心灵的晴雨。
曾参与外国语学院玫瑰花领养活动的2021级法语专业学生刘佳怡认为,领养经历是一次“责任感的挑战”。
“下雨了担心我的小花会被淋坏,出太阳了又怕它被晒”,这样的牵挂下,花田里的那一株玫瑰成了刘佳怡的心灵寄托。
每次路过学院,她都会看看小玫瑰的状态,“见证生命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减压课”。一些参与学生在“芯宠空间”留言区表示,看到花苞变成一朵成熟的玫瑰,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柳珺珺介绍,“芯宠辅导站”是基于生态心理学理念的一种创新探索,它鼓励学生通过养护和陪伴动植物,调适情绪、释放压力,在呵护“芯宠”的过程中学会关爱自己。
她表示,“‘芯’来源于此前学校的心理健康品牌‘沙湖蕊’,拆‘蕊’为‘芯’,聚心、养心、滋养心灵;‘宠’为载体,动物、植物都是我们的‘宠物’,让我们在大学里更好地陪伴彼此,成长成才。”
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各学院纷纷围绕这些象征物,搭建起二级心理辅导站,依托“芯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学院选择“芯宠”时,更倾向于与专业特色相契合的品类。比如,康乃馨花语中的“热情、美好、慈爱”,正是师范学院教育特色的体现,也与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契合,康乃馨便成为师范学院的“芯宠”。文学院的“芯宠”水滴(水培生物)、生命科学学院的“芯宠”莲花、体育学院的“芯宠”龙狮等同样各具特色。
“我们学院选择‘龟’的形象,是希望乌龟的慢条斯理能让学生们慢下来思考生活,同时也希望哲院的孩子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气质。”哲学学院“芯宠”负责人、辅导员吴天祥说。
“芯宠”背后,是一套严密的心理健康防护网。
班级心理委员的“月报表”、辅导员的及时干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业支持,依托“芯宠辅导站”,学校已建立起一套“班级-院系-学校”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各学院“芯宠辅导站”辅导员会根据每月的统计结果与学生交流,若无法解决其困惑,则可前往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寻求专职教师进行咨询辅导。
“芯宠”在听:一场朋辈疗愈实验
每个“芯宠辅导站”都有自己的“芯宠空间”,譬如放有银杏标本的盆栽、在鱼缸中自在遨游的小鱼、颇具威慑力的“镇室之宝”舞狮头等。
而每个“芯宠空间”也都有自己的独特标志。
哲学学院的“芯宠空间”里,乌龟“玄武”正仰头吞食龟粮,脖子一伸一缩的滑稽模样惹得围观学生发笑。
“课业压力大时,看她吃饭能笑出眼泪。”2022级哲学专业的涂静怡作为学院“芯宠”服务队的一员,第一次路过“芯宠空间”,便深深地被“玄武”吸引。
每次见面给“玄武”换换水,天气好时带它去晒晒太阳……涂静怡发现,即使在自己为工作压力、学业安排而焦虑的时候,也会因为发现“玄武”高高抬起脖子享受阳光,而感到此刻的阳光是那么和煦,应该抛开杂念好好享受。
曼城联合学院举办的“故事换花”活动揭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情绪图谱。收到的匿名故事中,有人因为期末复习到凌晨却效果一般而自我怀疑;有人和室友相处像陌生人,却不知如何开口交流;有人看到公众号里成串的“别人家的孩子”而开始自我投射,产生自卑……
“我们依据故事内容将情绪分级处理,分为‘可同伴解决’和‘需专业介入’两类。”该服务队负责人、2022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孙逸介绍,针对从这些故事中发现的问题,学院进行分类响应。例如,“考研焦虑”匹配学长分享经验,“持续抑郁倾向”则触发班主任谈心交流。
2021级工科生李鹏程(化名)的转变颇具代表性。曾接受过心理治疗的他坦言,看着水中的鱼游来游去时,焦虑的未来和压抑的过去都会被抛诸脑后,“不用考虑利害,只关注当下时,我的心情会平静很多”。
自己的心理调适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主动报名成为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参与策划并开展了多次校级心理活动,完成“鱼悦”“芯宠辅导站”建设工作。他认为,这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咨询室的座椅边摆上一排绿植,沙发上的靠枕要柔软可爱,李鹏程尝试用自己接受辅导的经验,亲手布置出更显温馨的心理咨询室。
在李鹏程看来,不是只有存在心理不适的学生才需要心理咨询,多数严重的情绪困扰往往由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小困惑”累积而成,“更多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预防和及时疏解”。
同李鹏程、涂静怡一样,参与辅导站工作的学生还有不少,他们是“芯宠辅导站”的中坚力量。在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开展心灵疗愈的同时,这些学生也在不断被治愈着。
现任“芯宠”服务总队队长王宏烨说,今年“芯宠”服务总队扩大了招新范围,希望能吸引更多学生加入队伍,“作为学生,我们很理解大家日常可能会产生的压力,希望能通过朋辈的智慧,为保障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出一份力”。
从“芯宠”到“心育”:一次大学的心理生态创新
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小雨(化名)现在还保存着她去年秋天制作的银杏滴胶标本——这是她参加“芯宠”活动时的滴胶初尝试。
本是偶然参加,小雨却在将银杏封存的那一刻,感受到定格时间的仪式感,似乎一下子忘记了烦恼。
回宿舍后,她写下600多字的手记:“或许疗愈的本质,就是允许自己暂时脱离‘有用’的轨道,在色彩、触感与偶然性中,触摸到生活最本真的温度……”
以“芯宠”为牵引,定期在各学院开展的团体心理咨询中,收集到数个类似的匿名故事:有学生在古琴疗愈里第一次敞开心扉,也有学生通过“‘说’给他听”交到大学四年的第一个朋友……
柳珺珺介绍,并非每次团辅活动都是为了“解决焦虑”“防止抑郁”,互动交往也是不少学生面临的问题之一。借助心理团辅,促进学生彼此的深度了解,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校园生活幸福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心理委员定期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班会、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教学……一系列工作剪影、散落在各个学院的故事,正被编成一张心理生态网。
从第一批5个学院试点,到现在26个学院全覆盖,湖北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刘念介绍,面对日益复杂的成长环境,同学们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竞争、社交困扰等问题不断增多,学生的心理需求已从“解决问题”升级为“心理滋养”,学校也要不断创新方法——让心理健康工作像呼吸一样自然发生。
2023年,湖北大学获评“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入选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理事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周智若荣获第六届“全国百佳心理委员”,师范学院学生罗正天也拿下第六届“全国百佳心理委员提名奖”……
这些高光时刻背后,是20余次团体咨询、百场主题活动、上万次“芯宠”谈心的日常积累。校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每月对重点关注学生摸排,年均进行7000余人次跟踪及档案动态更新。
今年春天,随着“沙湖芯光”学生心理素养提升工程的启动,湖北大学26个学院二级辅导站首次迎来星级评定。“我们看的并不是举办了多少次活动这样冰冷的数据,而是从辅导站环境设施、实用性、利用率,各类档案管理等角度出发,关注各学院是否真的把学生的状态和需求放在首位。”刘念说。
在她看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工作全局中极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当心灵关怀融入日常点滴,每个人都能成为温暖的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