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太阳的育种人
发稿时间:2025-05-13 10:04: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为一位在玉米育种领域深耕30年的“候鸟”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汤继华用手中的玉米穗诠释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誓言。
1987年,汤继华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开学第一课,老师讲述的 “南繁”故事深深震撼了他——20世纪60年代,河南农业大学吴绍骙教授提出南繁加代理论,将玉米育种周期缩短一半。“科学能改变土地的命运!”他暗自发誓,要成为像吴绍骙那样的育种人。
1994年,博士毕业的汤继华追随导师陈伟程,踏上海南南繁之路。在乐东县的红土地上,他开启了“四斗”生涯:与天斗抗台风,与地斗选良田,与牛斗防啃苗,与鼠斗保种子。2013年11月,超强台风“海燕”来袭,所有的实验材料一夜之间全部没了。怎么办?“再艰难,也要接着干。”这段经历,让汤继华练就了“风吹不倒、雨打不垮”的育种精神。
每年10月,汤继华带着种子飞往海南;次年5月,又赶回河南播种。这条2700公里的迁徙线,他往返了百余次。“中原种一代,海南种一代,一年种两代,育种速度提高一倍,相当于30年干了60年的活。”
春节,当千家万户团圆时,汤继华团队仍在海南试验田中忙碌。今年他们要从2万份左右玉米自交系中,配出约20万个组合,这差不多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玉米杂交实验。接下来,他们还要对这些杂交种进行田间种植鉴定,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抗病性、产量等指标,最终才能筛选出20多个优良品种,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育种就像搭积木,要把抗病、抗倒、高产的基因聚合在一起。”汤继华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克南方锈病难题,发现多个抗病基因,提出“见光散粉避高温”方案,用科学家的智慧,先后培育出了豫玉22、MY73、YD268、康农玉8009、YD819等22个优秀品种,累计推广1.7亿亩,增产85亿公斤,新增社会效益153亿元。他提出的“降优增密、增容扩率、增根抗倒、多因增抗”的高密度育种方案,为玉米单产提升和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增收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研要么顶天,解决基础问题;要么立地,服务生产实践。”汤继华说,“育种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的种子在大地上生根发芽。”
一个月后,中原大地上,玉米即将破土而出。这些承载着科技力量的金色希望,正编织着中国粮食安全的壮美画卷。正如汤继华所说:“我的心不大,装得满满的都是玉米。而每一粒玉米,都是中国饭碗里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