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论文写作中的“工具异化”
发稿时间:2025-08-04 09:47: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据媒体报道,“代降论文AI率”的灰色服务在电商及社交平台悄然兴起。然而,这些服务效果堪忧、猫腻重重,学生花费不菲却常常陷入维权无门的窘境。
为何代降论文AI率服务会突然兴起,被一些学生视为论文写作的“救命稻草”?原因在于,随着AI写作工具的普遍使用,许多高校将“AI生成内容检测”纳入毕业论文审查环节。为了将AI率降至学校要求的安全范围,不少学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反复修改论文。这种“工具异化”的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规范AI使用边界的问题。
目前,有的高校已经出台AI使用规范,从“哪些环节可辅助”到“如何标注引用”再到“检测结果异议处理”,形成了闭环指引。这既守住了学术底线,也给了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的空间。然而,“只设禁区不给指引”的论文审查方式依然存在。这不仅让学生在AI工具面前无所适从,更在“达标”压力下冒险尝试灰色服务,陷入“用AI对抗AI”的循环。当技术工具成为学术评价的标尺,一些学生的论文写作可能从“知识创造”异化为“猫鼠游戏”。
破解论文写作中的“工具异化”风险,必须从源头入手。高校应加强对AI使用边界的探索,明确相关使用禁区。同时,整合资源搭建校内AI检测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诊断报告,允许学生有修正调整的机会。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则是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论文写作指导并完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比如,指导学生掌握寻找选题、资料收集、结构搭建、语言表达等基本技能;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将研究设计、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纳入考核。
当然,对于“代降论文AI率”的灰色服务,监管力量也要及时跟上。电商平台不能成为灰色服务的温床。网络平台应建立关键词筛查机制,对“降AI率”“论文修改包过”等信息实时拦截,发现违规店铺立即下架。市场监管部门可联合教育部门建立学术灰色服务黑名单,对相关商家依规处罚。司法机关可公布典型案例,阐明提供此类灰色服务的法律后果,形成有力震慑。
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自身应端正学术态度,避免陷于对技术工具的依赖。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术训练,多请教导师,多动笔练习。只有当论文写作回归学术探索的本质,AI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生产的催化剂。
AI技术的浪潮不可逆转,但教育的航向必须由人掌握,让论文写作走出“数字迷宫”,回归理性、回归原创、回归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在AI时代培养出真正具备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非被技术支配的“数字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