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构建课程新范式 培育创新生力军

发稿时间:2025-10-17 09:47:00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直面现实挑战,以国家一流专业——教育学专业建设为主阵地,历经10年持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改革,系统构建了“前沿问学·专题研学·项目创学”三阶递进的本科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该成果2023年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不仅是一次教学方法的局部优化,更是一场涵盖育人理念、课程结构、课堂生态与评价机制的系统性重塑,为新时代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民大方案”。

  体系重构:以“三模块”课程筑牢育人根基

   为破解传统教学中课程内容“孤岛化”、学生学习“被动化”等难题,学院教学改革团队对本科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根本性重构,着力夯实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基础。

   改革的第一步,是实现育人目标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学院在确立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基础上,突破传统教学大纲以知识点考核为核心的局限,明确了探索意识、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并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一“三维”目标体系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成为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价值引领,支撑所有教学活动均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与持续发展。

   为实现“三维”目标的精准落地,学院教学改革团队创建了“前沿导引+专题研讨+项目实训”的“三模块”动态课程内容体系。该体系重构了传统教材知识结构,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与综合运用。经过4批次、覆盖学校22个本科学院、55个专业课程的持续实践与优化,其功能定位已十分清晰。

   “前沿导引”模块,旨在点燃学生的专业兴趣。模块系统梳理学科发展脉络,追踪学术前沿,剖析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学科专业的整体性认知,激发其专业好奇心与内在探索动力。

   “专题研讨”模块,致力于打造思想碰撞的熔炉。模块聚焦于学科内的关键议题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性、现实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对话、小组研讨与主题辩论,系统锤炼其批判性思维与理性认知能力。

   “项目实训”模块,构建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模块致力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训项目,在完整的研究与实践周期中体验协作与开拓创新。

   三大模块环环相扣,构成一个螺旋上升、动态循环的有机整体,有效打破了课程壁垒,构建了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系统。相关理论成果已凝练为《以学为中心:高校本科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等15部论著,为改革的持续深化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模式创新:以“三学递进”激活课堂生态

   优质的课程体系需要适配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以激发其育人潜能。学院改革的另一关键创新,在于构建了与“三模块”内容体系高度匹配的教学与评价模式,全面激活了课堂生态。

   学院教学改革团队系统研制并打造了“问学·研学·创学”三阶递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从追问、探究到创造的完整学习周期,实现了课堂权力的转移与学习主体的回归。

   始于“问学”。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从被动“听讲者”转变为主动“提问者”,从学科前沿和社会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真问题”。“问学”既是整个学习周期的逻辑起点,也是激活学生内驱力的核心一环。

   深入“研学”。在师生共建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通过合作研讨、辩论碰撞、交流展演,将“问题”转化为“学问”。例如,在“教育学原理”专题研讨模块中,学生按照ABCD有序分成四分队围绕“教育的起源”开展生动有趣的辩论赛;在“教育文化学”专题研讨模块中,学生团队围绕“校园欺凌的文化归因”等现实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在思想的交锋与观点的碰撞中,学习运用理论工具进行深度解剖分析,锤炼理性精神与思维深度。

   成于“创学”。学生在研讨中形成的洞见与方案,最终转化为具体的项目作品或解决方案。例如,在“微格教学”的项目实训模块里,学生团队需将课堂理论付诸实践,为优化教学策略反复设计训练、多次实验实操,在解决复杂问题的真实情境中锻造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这一完整学习周期重塑了课堂生态,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转而成为充满对话、探究与合作创造的“学习场”。这种深度参与、高阶思维的学习体验获得学生广泛认可,据学评教数据显示,参与改革的课程广受好评,近5年教学团队成员学评教优良率达100%。

   为保障教学模式有效运行,学院教学发展团队同步构建了“从甄别筛选走向发展赋能”的多元化“三效”评价体系,实现从“为筛选而评”向“为学习而评”的转变。该体系重点考查学生在知识与创新、思维与方法、拓展与合作3个维度的“增值”表现,融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形成立体、动态、多元评价机制。这种评价不仅能公正地衡量学生综合能力,更能通过及时反馈为学生学业成长提供精准导航。

   在模式与评价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学院“以育人为核心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尤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在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学院教学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参赛团队表现卓越,于亚洲区域赛及东亚大陆子赛区决赛中累计斩获6项大奖。2024年学校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不仅提升了学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平台,更强化了以创新为导向的育人生态构建,进一步推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春华秋实:改革成果的价值彰显

   历经10年的持续推进与迭代优化,学院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已从最初的“试验田”成长为如今的“高产田”,其价值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得以彰显。

   学生成为最大受益者,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院教学发展团队在指导大学生计算机设计、英语演讲、全国跳绳锦标赛等各类高水平赛事中,累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百余项。这些沉甸甸的奖项,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坚实成长的最好注脚,也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

   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协同发展,形成高水平教学团队。学院教学团队将改革实践与学术研究深度融合,发表高水平教研论文50余篇,成功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30余项。教学改革的沃土培育了教学名师,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改革中脱颖而出,多人入选国家民委教学名师、教学标兵,团队获国家民委优秀教学团队、湖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省级一流课程团队、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多项成果。教学与科研真正实现了相互滋养、协同发展,教学相长的良好生态在学院蔚然成风。

   成果辐射效应日益彰显,示范引领作用获得公认。学院改革成果不仅在校内全面开花,更通过“民族院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等高水平平台,将“民大方案”辐射至多所高校。教学改革团队成员应邀为全国30余所兄弟院校提供课程建设指导和专题培训,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30余场,分享改革经验。

   学院的本科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以系统化的理论建构与精细化的实践路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打造了人才培养的基石,更深刻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为破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难题提供了有益启示。“教学明道,育人达理”,教育学人明达道理,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将坚守这一教育教学理念,继续秉持立德树人的初心,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精耕细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育更多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康翠萍 李永 姚林)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