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用微小颗粒去认知世界

发稿时间:2025-10-20 09:5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均斋报告厅里,陈列着一些特别的艺术作品——通过将无数细小的颗粒——沙粒、种子、彩色塑料片等精心排列组合而成,有风景图、人物图等,这些作品的作者正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的师生们。在这个实验室里,微小的颗粒不仅是材料,更是认知世界、还原世界的一把钥匙。

  今年9月,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学典礼上,展示了一件由36名新生花费4个小时共同创作的平面颗粒艺术作品《爱我中华》。这件60cm×70cm的平面颗粒艺术作品由8400块颗粒方组成,画面呈现了1935年北京大学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场景。参与创作这件作品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5级研究生杨茜惠是第一次接触颗粒艺术作品,“这次创作体验让我感受到了颗粒艺术带来的乐趣,它对我们的动手能力、细心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都是一种考验。当最后一块颗粒方归位,完整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那种由集体创作带来的成就感,是任何个人创作都无法替代的。”

  “颗粒艺术”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原创艺术概念。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由院长彭锋教授发起,2018年5月开始筹建,是国内首家以颗粒为载体的艺术研究及艺术创客的研究型艺术实验室。

  在颗粒艺术的世界,除了颗粒方,任何物质都有条件成为“颗粒”。手边的曲别针、笔芯、校园的落叶、虚拟的数字、空中鸟群、草原的羊群……都可以成为颗粒艺术作品的创作媒介。“‘颗粒’不仅是物理上的小单元,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是一种二维到多维‘点’的艺术——在特定视距与影像呈现下,任何物质都有条件形成具有特性的‘颗粒’,通过有序排列重构为具有深刻内涵的宏观艺术图像、立体雕塑或动态影像。”“颗粒艺术”概念提出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执行主任王楠介绍。

  在过去两年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组织了规模可观的“一粒一世界——北京大学颗粒艺术展”全国巡展。展览汇集了60多位颗粒艺术创作者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向观众展示了颗粒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性。

  今年年初,北京大学受邀参加莫斯科国立大学建校270周年庆典时,北京大学向莫斯科国立大学赠送由北大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颗粒艺术宝石画《双塔映辉 友谊长存》。画面中,莫斯科大学主楼和前方的水池与北京大学的博雅塔和未名湖在画面中形成了水天相连的奇妙景观,象征着北京大学与莫斯科大学的友谊如同水与生命般息息相关、源远流长。王楠介绍:“这件颗粒艺术宝石画由7万余个来自中国各地的矿石颗粒组合而成。这些矿石颗粒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师生们在各地开展田野调查时采集的岩层矿石,在完成科学实验的使命后,被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从科学样本到艺术素材,这些矿石颗粒完成了一次意义的升华。”

  “颗粒艺术培养人们从碎片中看到整体,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王楠说。颗粒艺术实验室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不仅面向艺术学院的学生,也向全校各专业背景的师生敞开大门。这种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为颗粒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大四学生孙浩杰加入颗粒艺术实验室一年有余,“我去年选修了艺术学院的沙画剧创作课,课上,我和同学们完成了名为《青花瓷》的5分钟沙画剧表演。其实沙画就是直观的颗粒艺术,通过这门课,我了解了颗粒艺术,加之我平时对动画也很感兴趣,就想在实验室里多作一些探索”。

  课程之外,孙浩杰和颗粒艺术实验室的同学们一起参与了“颗粒方空间大师”项目的开发,这个项目主要是依托颗粒模块,用户须按照图纸示意要求将指定数量、颜色的颗粒模块放入指定形状盒子,玩法多样,难度多样,可以一人体验,也可以多人比赛。“目前有3款难度不同的产品,入门款适合6-9岁的儿童,来提前培养空间想象力;基础款难度适中,通常用计时赛的形式来举办各类比赛,用户从小学到初中;四阶空间大师难度比较高,通常是一些玩完三阶觉得不过瘾的小伙伴,会选择这一款。”孙浩杰说。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颗粒艺术实验室也在积极探索线上创作的可能性。目前,实验室的师生团队正在研发一款专门用于颗粒艺术创作的App。这款应用将让用户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颗粒艺术的创作与体验,突破物理材料的限制,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应用还将构建一个颗粒艺术爱好者社区,让创作者能够分享作品、交流心得、相互启发,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生态系统。

  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颗粒艺术实验室主任王蓓看来,颗粒艺术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艺术创作本身,成为一种全新的美育理念和创意疗愈方式。“我们希望通过颗粒艺术,让人们重新审视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系。无论参与者具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处于什么样的年龄阶段,都可以在颗粒艺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在颗粒艺术中,我们既能看到科学般的精确与严谨,也能感受到人文领域的温暖与包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世界的‘重构者’,这正是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唤醒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与思考,培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王蓓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范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0日 06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