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印寒潭,台光相映”——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麓台学社社团的名称,取自潍坊麓台这一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指导老师朱虹介绍,麓台长期以来是潍坊当地文化教育的象征,南燕时期慕容超在此研读典籍,明清时期麓台书院的建立与发展更是助推了当地文风的繁荣。社团以此为名,传达了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师生对于延续麓台文脉的美好期许。
四位扎根于此地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高密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齐秀花、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臣希、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志斌,通过年均20余场的深度授课与手把手指导,让百余名社员在“做中学”,将古老智慧内化于心。依托书法、国画、风筝、民间美术(年画、泥塑、剪纸)、篆刻等九大部门,麓台学社构建起层次丰富的非遗课程体系。
杨瑞是麓台学社民间美术部的成员,在打磨剪纸技法的日夜里,许多动人的人与事都令她记忆犹新。“剪《喜鹊登梅》时,我手一抖就把梅枝的尖儿剪断了,当时第一反应是把作品扔了。”而带杨瑞学习剪纸的学姐却把碎纸捡起来,鼓励杨瑞和她一起修补。她们用同色红纸剪下一截比断口细一点的小枝,再沿着断痕轻轻粘在背面,用剪刀尖儿把衔接处修得圆润——远看竟像梅枝本来就分出了个小杈,比原先设定的效果更加鲜活灵动。学姐安慰杨瑞:“剪纸怕的不是断,而是断了就不想再捡起来。”
回想自己学习剪纸的历程,杨瑞觉得最受用的有两招:其一是“稳剪慢转”,特别是剪细线条时,手腕要定,转纸的力度要比转剪刀时更稳;其二是“意先于纸”,也就是剪民俗纹样前要先弄明白背后的讲究。在杨瑞看来,“剪纸不只是手艺,更是把文化藏进剪刀尖的细活。如果剪纸人不了解这背后的寓意,自然也不会仔细对待这些细节。”
以剪纸为载体,麓台学社师生不断揣摩创作对象,将彼此的巧思妙想聚合为一幅幅神形兼备的作品。在由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山东省纪委监委等主办的第二届“青未了”杯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大赛中,首次参赛的麓台学社便凭借《十大清官》系列剪纸作品获评“美术创廉”单元优秀奖。
如何运用剪纸技法,使浩瀚典籍中家喻户晓的形象在创作中再现光彩,成了麓台学社师生备赛期间的打磨重点。起初,杨瑞负责绘制包拯形象的线稿,但出了五六遍稿子,依旧勾勒不出他刚毅果决又心济天下的形象。为了帮助杨瑞找到灵感,经验丰富的学姐递给她一本旧笔记本:“老师经常说,通过细节藏故事——比如包拯的官帽翅略宽一些,突出他的公正;衣摆的线条干净利落,暗含他的果决。”尽管打好了线稿的基础,社团成员们清楚笔触与剪纸工具的呈现仍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多番调整,杨瑞发现在刻画官袍时,刀斜着刻出短促而密集的线,便能更好地模仿出布的纹理。麓台学社活动室窗前的灯光持续亮了一个多月,成员们终于迎来提交作品的日子。环顾两个多月来的草稿、刻坏的版片和写满批注的笔记,杨瑞不由得感慨,这些何尝不是作品的一部分。
在深耕技艺的同时,麓台学社还将技能应用的场景向校外延伸,让国潮美学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他们策划“云上美术作品展”“最美社员专辑”等线上展示,设计开发“尽美同志”主题剪纸衍生品、融合潍坊独特元素的篆刻文创、精巧的微型风筝装饰画等。这些承载着传统符号与现代审美的创造性转化,从校园美育展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并在全国职教周展演中赢得广泛赞誉。
如今,技艺越发熟稔的杨瑞在社团中开始扮演学姐们曾经的角色,帮助新加入社团的学弟学妹调整握刀姿势,为他们讲述《十大清官》作品背后的知识。“剪人物,先得把自己放进故事里;传手艺,也得把心思放进‘帮’‘带’里。”在一笔一刀的打磨中,麓台学社带领一个个有志于非遗传承的学子,用心接过、不断传承温情与技艺。
实习生 何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俞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0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