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年轻人在“虚拟养育”中攒钱
发稿时间:2025-11-02 11:3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带小八去吃拉面花了30(元),给它买喜欢的零食花了50(元),300元的相机是今年儿童节礼物……”
翻开00后王诗眠的记账本,里面记录的不是自己的消费,而是她抚养动漫角色“小八”(动画片《吉伊卡哇》中主要角色——记者注)的开支。她通过“假装养小八”的方式,为自己攒下了一笔可观的存款。
王诗眠的经历并非个例。近来,在社交平台上,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化身“云家长”,“假装抚养”孩子、宠物乃至动漫角色,悉心规划着饮食、娱乐、医疗、教育等每一项开支。与此同时,每一笔虚拟的消费都对应着一笔真实的存款。
这种类似“过家家”的行为,是如何成为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攒钱方式?当年轻人投入一场“虚拟养育”,他们的财务状况是否真正得到改善?
从“云养”开始改变的消费习惯
22岁的北京女孩程小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从大四开始在一款App里“云养猫”攒钱。
“每支出一笔‘金币’(云养猫App中的虚拟货币——记者注),我就在账户里存一笔对应的钱。”程小美说,这种游戏化的体验让她的存钱经历不再枯燥,“我感觉过程很有意思。比如,存猫粮钱的时候,我会去查现在市面上猫粮的价格,选性价比最高的,就像真的要给我自己的猫买一样”。
在程小美看来,这种“真实感”是她获得存钱动力的关键。与传统的储蓄行为不同,虚拟养育为“存钱”赋予了具体情境和情感联结。
对此,王诗眠也深有体会。她曾经尝试过各种存钱方式,比如在每月工资刚到账的时候先储蓄一部分,但常常“‘脑子一热’就把这笔钱花掉了”。转变发生在她开始跟着一名社交媒体博主假装“养小八”之后。“每天存一点钱,假装自己在给小八花钱。那个博主设定的情景特别有意思,比如说小八最近迷上了斯芬克斯,要不要给他买一本相关的画集,当然要给他买啦。”王诗眠说。
在“虚拟养育”的过程中,许多年轻人的消费观念被重塑。24岁的丁一在浙江宁波从事航运物流工作,她还有另一个身份——一名“假装养娃存钱”的博主。在带领数千名“云家长”一起存钱的同时,她也在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
丁一说,自己过去经常买一些“时尚小垃圾”。那些看起来可爱但实用性不强的小物件,常常在冲动之下被购入,而后束之高阁。如今,作为“养娃博主”,她需要精心规划“孩子”的日常开销,这让她对自己的财务分配更加审慎,也很少再购买不实用的物品。
和丁一的情况类似,对21岁的大学生徐月月来说,假装养“水豚噜噜”是她对抗冲动消费习惯的一剂良药。作为一名动漫爱好者,她过去花了不少钱“吃谷”(购买动漫周边产品——记者注)。现在,在每次“吃谷”前,徐月月都会思考,“可不可以用这笔钱给噜噜买一条新的裤子”。
“往往在考虑的过程中就会冷静下来,不再冲动下单。”她告诉记者,“养噜噜之后,我学会了为更重要的事延迟一时的情绪满足。”
把小时候的自己再养一遍
在财务状况的改善之外,情感补偿也是部分年轻人尝试通过“虚拟养育”攒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丁一告诉记者,“养娃”的剧情很大程度上是她个人经历的投射。“现在攒钱剧情里的一些描述,源于我小时候的经历,你可以理解为把自己再养一遍。很多支出场景,比如买存钱罐、小宠物,都是我小时候想做但是没能做的事。”通过这种方式,丁一在为现实储蓄的同时,也为自己弥补了童年遗憾。
19岁的成都大学生何清恩通过假装养仓鼠来攒钱。她告诉记者,自己曾有一只家养的仓鼠“团子”。“团子陪我度过了最难熬的高三,但在团子最后的时间里,我在外地上大学,没能陪着它。”
“用这种方式攒钱,有种我真的在为它花钱的感觉。我觉得攒钱对我来说是次要的,更多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弥补我对它的愧疚。”何清恩说。在她的虚拟世界里,那只仓鼠拥有了更宽敞的笼子、更丰富的玩具和更及时的医疗,这是她对过往遗憾的弥补,也是一场安静而漫长的告别。
在“虚拟养育”中学习成长
从依赖父母到自我独立,是每个年轻人都需要经历的心理转变。“虚拟养育”恰恰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个低风险的练习场。
一年的“云养猫”后,程小美攒下了近一万元。大学毕业的暑假,她用这笔钱去看了自己学生时代最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这不是我第一次看演唱会,但是我第一次没有向父母‘求助’的演唱会。感觉特别有意义,像是和过去那个花钱大手大脚的自己告别。”
王诗眠则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超越消费快感的、更持久的满足感。“虽然消费会在短时间内带来满足和快乐,但月末看到空空的余额,会更加空虚和焦虑。过多消费后的负罪感远大于消费时的满足感。而假装养小八让我觉得,我可以承担起照顾别人的责任了。”
徐月月说:“存钱这件事本身就可以带给我一定的满足感。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能够主动克制一时的物欲,并通过自律积累下一笔实实在在的存款,这种对自我的掌控感,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在那场“没有向父母求助”的演唱会结束后,程小美随着散场的人流缓缓走出场馆。喧嚣散去,兴奋感仍在微微震颤。路边,有人在兜售自制的歌手应援扇,做工精致。
“一把要100元!”程小美告诉记者,其实应援扇制作的成本很低,买粉丝自制的扇子也不会给她喜欢的歌手带来什么收益,“但当时气氛到了,我有点犹豫要不要买”。卖家看出小美在纠结,热情地将一把扇子塞到她的手里。
“刚好在我掏出手机准备付款的时候,那个云养猫App发了一条通知,提醒我今天还没有喂猫。”程小美脑中瞬间闪过自己为小猫精心规划储蓄的画面,那种为长期目标而克制的成就感清晰而实在。她对比手中这把片刻后可能就会失去魅力的扇子,忽然觉得购买的冲动消失了。
“最后我没有买那把扇子,而是给我的猫‘买’了100元猫粮。”程小美说,“我要对它,也对我自己的将来负责。”
实习生 周家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