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九届“挑战杯”现场,由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量子科技等关键词构成的主题墙。雷乾昊/摄
在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的舞台上,多项聚焦农业农村的项目,勾勒出青年一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图景。
脚沾泥土:沉下去,才知急难愁盼
真正了解农民想什么、难在哪,没有捷径,唯有沉下去。
在丘陵起伏的梯田里,江苏大学“农田宜机化”研究团队的研究生操畅,曾举着手机,反复向一位老人解释问卷中“地块细碎化指数”的含义。老人用浓重方言反问:“啥子叫‘细碎’?是讲田小得像碎米不?”这位安徽姑娘赶紧用方言转译:“就是问您家的田是不是东一块西一块,机器难掉头?”老人这才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预调研时,我们设想农户扫码填问卷,结果发现智能手机操作和专业术语成了双重障碍。”团队成员何笑莹坦言。在山区,许多术语让沟通“雪上加霜”。转折来自一群“特殊向导”——团队招募的高校生源地学生志愿者。“我用方言解释‘田成方、路成网’,老乡立刻懂了,还主动带我们看新修的机耕道。”这支“方言翻译突击队”让调研效率提升逾五成。他们覆盖10省100县、5030个新型经营主体的调研,构建起独特的问题诊断体系。
一位参与评审的院士评价:“他们用脚底板踩出的数据,比闭门造车的模型更有说服力。”
对浙江师范大学的李小丹团队而言,深入乡村不仅是为了收集数据,更是为了解开“新农人”来了又走的困局。李小丹回忆,在温州岙底村曾一度涌入20多位新农人,开设了十几家新业态店铺,但不到两年时间,大多停业或结束。她曾与一位心灰意冷的新农人深聊,对方那句“做农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话,深深触动了她。
团队将调研发现的“新农人”划分为4类,精准把脉其各自困境:跨界者虽有资金和视野,却难破“土地流转”关;返乡农民工善捕商机,却易陷“水土不服”,如引入藏香猪却因气候技术问题折戟;大学生创意十足,却常“落地无门”;本地能人熟稔生产,却难敌“路径依赖”。
面对调研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团队选择了坚守。“这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他们值得被帮助。”这份坚持,最终推动浙江师范大学成立了实体化的“新农人学院”,这所学院扎根乡村,目前已培训400余人。一位种水果的黄大哥在培训后,学会了用短视频进行推广,他用最朴实的记录打开了销路,“单个视频点赞能过百,周边县城之外的人也来买了”。
心系粮安:钻进去,方能端牢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青年学子们在关键处发力。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参赛学生正在布置项目展位。雷乾昊/摄
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陈安和团队致力于解决玉米产业面临的“水分”与“蛋白”双重挑战。“玉米收获后需要晾晒,如果遇到连阴雨,很容易霉变。”陈安描述着农民的困境。她所在的团队首次鉴定出调控玉米籽粒含水量的新基因RPG,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让玉米在完成灌浆后,自动启动脱水程序”,从而实现快速脱水,降低霉变和机械收获损失,打通了机械化直收的“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他们更瞄准了国家层面的“卡脖子”难题——大豆进口依存度高。“我们提高了玉米的蛋白含量,目标是替代饲料中的豆粕。”陈安解释道,他们通过技术手段使玉米蛋白含量突破12%,这意味着“以后饲喂动物可以更少依赖进口大豆”。
在扬州大学的实验田里,另一场关乎“饭碗”的攻坚战也在进行。大四学生王舟像一位“水稻医生”,照看着一片患有“癌症”——纹枯病的水稻。他看到农民辛勤种出的水稻秆上布满云纹病斑、大面积倒伏,感到揪心。常规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还易引发抗药性。
在学校左示敏教授指导下,团队决心找出绿色防控方案。通过基因筛选,他们首次鉴定出两个新的感病基因。“敲除它们不仅不影响产量,植株反而更健壮。”团队成员陈逸涵解释道。内源研究突破的同时,他们又创新设计出新型纳米疫苗,如同“智能药物仓库”,能在病原菌入侵时精准释放有效成分。
最令人振奋的突破来自组合创新。当基因编辑技术与纳米疫苗联合使用时,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防治效果达到主流化学农药的89.7%,农药用量却可减少60%以上。3位院士评审一致认为,这种策略为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了全新范式。
文旅赋能:活起来,绘就振兴画卷
如何让乡村的生态与生活空间焕发新生,让“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参赛学生正运送展示物料前往比赛主场馆。雷乾昊/摄
2025年国庆期间,西安市长安区白鹿原上的鹿塬村迎来了一波“观光潮”。游客在此不仅漫步林间、休憩观景,还能体验从春种到秋收的农耕乐趣,更能观赏到地道的社火、皮影戏和秦腔。这番热闹景象,与长安大学学生团队提出的乡村“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模式规划方案密不可分。
“旅游与乡村空间的融合并不在于表象,更多在于乡村是否做得足够有特色。”项目负责人曹轩竹认为。在走访了西部12省35个村落后,他们关注到许多影响旅游体验的细微问题。“我们在老巴村观察到,原本生产用的陡峭山坡步道,当地人可以健步如飞,但对普通游客来说却异常困难,大于45度的陡坡甚至直接‘劝退’游客。”
为此,团队构建了一套“三生空间”协调性评价体系,旨在为不同乡村“诊断”空间利用问题,从而分类施策、精准改造。在鹿塬村的实践中,他们注意到一处荒废已久的营地,通过微改造,将其变成了亲水观景平台。团队还建议选取村内30处传统院落实施改造,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内部增设现代设施,打造“关中风情院落”。同时,联合团队对农田景观进行设计,并优先扶持返乡青年试种高附加值作物。
学子们的巧思正让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新的活力,绘就着一幅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的振兴画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 杨宝光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3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