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原创 >> 正文

这堂思政课,听课老师也被感动了

发稿时间:2021-05-18 10:1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8日电(通讯员 刘一君)“他毅然从自己腹部的伤口中掏出肠子,咬断自杀,壮烈就义。全师仅剩第100团团长韩伟、第3营政委胡文轩和第5连通信员李金闪,他们因跳崖被救得以幸存……”
  讲到这里,刘雨菲的声音明显哽咽了,眼圈也随即泛红,但她咬了咬嘴唇控制住情绪,仍坚定地讲述着那个悲壮的故事。后来,她们干脆放下话筒,声音依旧洪亮。
  “当我环顾课堂时,我震惊了。教室里所有同学,他们都在认真、严肃地听,没有一位看手机,都伸长了脖颈、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听。真是前所未有。”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老师张美麟在听课记录里,写下当时的情景。

  图为北京化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北京化工大学供图

  这是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2020级的一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司明宇是任课老师。按照教学设计,每节课除了他主讲知识框架和理论阐释外,也会安排翻转课堂——由学生自行组队展示分享。
  “长征精神”是刘雨菲这组选择的主题,通过那张小组分工表可以看出,“主讲人”“讲解员”“资料组”“PPT组”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
  主讲人李铭萱说:“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渲染篡改,所以选择的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会不会有感染力,我们并没有把握。”这个疑问同样也留在张美麟老师的记录中。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一般不太理想,呈现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张美麟老师对这节翻转课堂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在她看来,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他们会感兴趣吗?她在听课记录中继续写到:“现在已经如此,只好拭目以待。”
  熟悉的故事通过年轻的声音讲述出来,竟这般有感染力,“她不是在念讲稿,而是在演讲。他们个个情绪激昂,充满了对红军的尊崇,对先辈的敬仰。”张美麟老师说。
  “可能站上台,我们才得以沉浸在文字背后的故事里吧。”吴诗琪和李润暄说,她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了当时惨烈的场景。那些英烈几乎和他们同龄,“用现在网络上的那句话来说就是,看着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突然明白‘他们是为我而死’。”
  “这种老师教学和同学课堂展示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我们主动了解史实的热情,而且用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让同学们更透彻地从中有所感悟。”李铭萱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副院长于文博表示:“‘长征精神’展示组的反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构建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结合和教学模式,回应大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就这样活跃起来了,“这种活跃,不是大家一说一笑哈哈一乐式的活跃,而是寓教于乐的过程。”司明宇老师认为,提高课堂“抬头率”不是思政课的目的,让学生有收获才是关键,“因此,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联系起来,满足学生精神需求,让他们上讲台,在讲述展示中传递信仰。”
  看似轻巧的转变,凝聚着思政课教师的心血。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定期组织集体备课,逐章逐节备课说课,不断打磨教学内容。教研室主任张丽荣老师更是深入课堂,帮助青年教师逐页修订课件。张丽荣老师表示,老师们课前准备的一份PPT素材稿就达到100多页。
  有了交流,有了互动,甚至师生在课间还有了“辩论”和“交锋”,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学生底气十足地登上思政课讲台,活跃在校内不同场合,为同学们宣传、讲授马克思主义。北京化工大学的思政课堂逐渐“活”起来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火”起来了。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馨说:“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刻认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不断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遵循学生发展内在要求,打造理论、网络、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立体课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宋静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