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为职业院校学生“量身定制”大思政课

发稿时间:2024-09-15 10:2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8月22日,王学利(左一)为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们上思政课。受访者供图

  “高职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教育对象不同于普通教育,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因材施教,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着力解决好给谁教,怎么教的问题。”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学利从教36年,面对新一代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他的思政课堂开创了“案例导引,问题核心,三元融汇,五维协同”的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模式,并在全国高职院校推广实验。

  今年,王学利被评为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此之前,他也曾获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等多项荣誉。王学利说:“教学就像农民种地,一位老师如果不能给学生上好一堂课,就像农民荒了土地。我希望思政课能给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施好肥,帮助他们昂首阔步地走出校园。”

  “理论和实践哪个更重要?”有一次,在讲到哲学教材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篇章时,王学利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辩论赛,每次学生们都会为这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一些学生坚持认为,理论学习才是根本,否则大家何必踏入大学校园。另一些学生则认为,实践学习才是王道,毕竟有些未曾踏入高校的电焊工和汽修师,他们的技艺并不逊色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辩论尾声,王学利会告诉学生们:“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理论学习为实践提供指导,实践又反过来丰富和完善理论,这也是大家进入校园学习的意义所在。”

  尽管王学利如今已是学生口中“讲思政课最有意思的老师”,但在最初接触高职教学工作时,王学利也遇到过不少“尴尬”的场面。在给学生们讲哲学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在睡觉、玩手机;有的学生为了看一场足球赛而不上思政课;还有的学生会故意“捣蛋”。那时,王学利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教学名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充满信心,但他很快意识到,以往的教学方法在面对新一代职业院校学生时存在局限性。

  王学利出生在天津市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跟随父辈来到新疆。1983年高考落榜后为减轻家庭负担,他放弃学业,回到新疆玛纳斯县务农。后来,在初中班主任的引荐下,他成了当地的一名初中语文代课教师,之后又考入昌吉师范专科学校(现昌吉学院)首届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后,他做过中学教师、党校教师。直到2003年,他应聘到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做教师,这才开启了职业教育思政课教师生涯。

  “很多人都认为,思想政治课就应该系统地把理论讲透,才能让学生受到教育。但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却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点。”王学利发现,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材并无区别,但是这两者的培养方式、学习时间、课程设置却有很大不同。比如,职业院校通常是2-3年的专科教育,课程内容更倾向于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如实训、工学结合、模拟操作等,以及与特定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们往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并且学生们通常具有比较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就业目标。

  王学利认为,传统的思政课往往侧重于理论教学,忽视了与实践的结合,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理解社会生活时缺乏直接的实践体验。“这种偏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法完整地经历从学习到思考,再到实践和领悟的全过程,反而会让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都受到限制。”他觉得,也许这就是导致“你讲你的课,我睡我的觉”现象的主要原因。

  王学利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思政课才是最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

  在他提出的“案例导引,问题核心,三元融汇,五维协同”高职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模式中,“案例导引”就是依事论理,解决亲和力问题;“问题核心”是为了提高针对性问题;“探究式”则是遵循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三元融汇”即课前网络自学、课中研学、课后实践体验“三元”学思践悟融通;“五维协同”即打造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践、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思政课与日常教育、思政课与育人体系协同的“大思政课”育人生态圈。比如,在讲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他将标题改为“明大德、认公理、弘大德”,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带领学生来到学校里的中国德育馆(新疆馆)进行现场故事性教学。接着,引出核心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什么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回到教室,学生们开始分组讨论,王学利继而对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概念进行理论解读。

  “我不想让学生们带着困惑成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王学利发现,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容易缺乏自信,“他们感觉自己是被筛选后剩下的,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入学时带着自卑感”。为此,2016年他和团队花了3年的时间,专门编写了一本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辅导书《高职德育活动课读本》,以24个专题形式将德育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并把每周三下午列为德育活动时间。

  王学利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规律相适应,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比如,在学生刚入学时,课程设置了“立志成才”“认识自我优势”“遵守纪律”“诚信教育”等专题,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入二年级,学生会更加关注专业学习和自我发展,课程则设置了“志愿服务”“网络法律和道德教育”“团队合作和感恩教育”等专题,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毕业前夕,课程会聚焦于学生实习实训,设置“企业文化融入”“实践能力提升”“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专题,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职场。

  如今,在王学利的推动下,学校的思政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德育活动课也曾被全疆职业院校推广成为必修课。更让他欣慰的是,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有所增强,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也有着更积极的期待。

  这些年,王学利还一直在努力打造“壹网情深”——新疆大思政课移动学习平台。他认为,新时代学生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加多元化,尤其是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依赖理论知识的考核,而是需要将实践表现、社会服务、人际关系等纳入评价范围,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体系。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