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上班族抢着学的高校微专业是什么?

发稿时间:2024-09-23 11:06:00 来源: 央视网

  高校周末开设的一批微专业,主打“小而精”,虽然不授予学位,依旧赚足人气。

  高校课堂,上班族比大学生还多

  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自然教育、人工智能、碳中和与智慧环保3个微专业迎来首批新生,上班族已经成为课堂主力。

  9月22日,北林大自然教育微专业课表上,列着自然环境解说、遗产保护与传承、自然教育资源学等11节课,从早到晚占满一整天。一个班54人,35名来自校外。

  该校教务处副处长吴健说,本学期开设的微专业课容量均在50人左右,受到了校内外学生的欢迎,报名截止前名额均一抢而空。

  吴健介绍,能学到最时髦的真本事,是微专业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比如,自然教育微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具备自然教育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后续再通过专业培训等,能取得国家自然教育师资格,从事自然保护地、城乡绿色空间的自然教育工作。

  记者发现,近年来,在京高校开设的微专业中,人工智能类占了绝大多数,但不同高校授课侧重不同,吸引的学生群体也有差异。

  比如,北林大人工智能微专业的课程包括编程设计、机器学习等基础应用知识。清华大学开设的数据科学与思维微专业,涉及R语言编程、统计推断等课程。

  清华学生黄振宇报名了该校人工智能微专业的课程,他认为,就算没有学历证书,学到这些实际应用知识也对找工作非常有帮助。

  今年暑期,北京市教委已发布通知,明确深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支持高校以辅修专业、微专业、双学位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专业学习,培养社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没有学历证明,但好找工作

  微专业是指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某些新兴的职业领域,以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为导向设置的专业,通过相对系统和迷你精干的课程学习与实践,开阔学生视野,快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微专业是学校的自选动作,属于非学历教育,聚焦的是小切口,目的是为当下热门领域培养专门人才。”吴健说。

  微专业并不等同于辅修。

  辅修专业是在主修专业之外,再选择一个专业,学生可以兼修本专业以外的任何一个专业;微专业是在主修专业的基础上,交叉融合多个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技术。

  其次,与常规辅修专业相比,微专业的个性更为鲜明。

  一是更加“迷你”。微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在5至10门左右,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还有部分在工作日晚上,学生可以在一学年内完成所有学时;

  二是更加“高精尖”。这也是微专业最为突出的特色。从诸多高校的探索实践看,学校在设置微专业时一般会选择与科技前沿技术领域相关的专业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连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介绍:“从实践来看,拥有微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普遍受到劳动力市场的欢迎,就业前景广阔,适应性明显增强。”

  在微专业热的背后,也有一些专家提出冷思考。

  目前修习微专业获得的证书并不能作为独立的学历证明,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微专业课时少、授课深度有限、课程系统性弱等问题有待更多的破题思路。

  高校都开了啥微专业?

  目前,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纷纷开设微专业。

  比如,中国传媒大学今年开设了数字新闻与社会创新、短视频与数字文化传播、传媒产业投融资等微专业;北京服装学院今年开设了时尚影视制作、AI数字产品开发等微专业。

  北京大学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微专业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修完该微专业的4门课程,共计10个学分,目的是助力有志加入国际组织工作的在校大学生在完成自身专业修读的同时,获得具备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能力及应聘的基本条件。

  山东大学自2018年推出全国首个“古典文学”微专业以来,此后推出了“医学数据学导论”“健康大数据理论与技术”等课程。五年间,其微专业目录已经扩容两次,课程总数达到47个,涵盖课程近500门。

  武汉科技大学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试点微专业,设有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能医学、创新创业管理等5个方向。

  2022年初,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6所高校,联合国内人工智能头部科技企业,联合推出“AI+X”微专业,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开始学习我国自主研发的编程平台,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力量。

  华南理工大学瞄准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立项建设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8个微专业,每个微专业包括4—5门核心课程,学生修满学分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校授予的微专业合格证书。

  央视网综合北京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