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大学生为乡村孩子定制“心灵创可贴”
发稿时间:2025-04-26 08:4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你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你没有去实施,那恰恰证明这个世界还有许多你期待的美好……主角们一开始都是默默无闻、历经磨难的,但他们从不妥协,一步步向前,最终成为万众瞩目的主角。你也可以站在人生舞台的中央闪闪发光。”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水布垭镇长岭初中学生小梨(化名),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回信。在此之前,经历父母离异和成绩低谷的她几度想轻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尝试将内心积压的委屈以书信的形式放进支教老师组织的“心动力”邮筒。这封回信像一场迟来的春雨,让她淤塞的情绪一泻而下,丢进了大山的泥泞里。
这是“心动力”系列项目开办的第五年。
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心理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的老师被正在此处授课的研究生支教团请进了长岭初中,在团恩施州委的共同推动下,与该校签订一份志愿服务协议,双方希望以高校专业心理教育资源对接山区实际需求,为农村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和成长指导。
这里的孩子“异常乖巧”
“巴东的山水间,有许多令人心疼的角落。”
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22届研支团成员韩鹏写在回忆文章里的一句话。2020年,他从学校一路向西来到巴东,经历的第一道考验是高山极寒的天气。班上的学生们几乎对冻疮习以为常,有的伤口化脓、流血了,孩子们选择了默默忍耐。韩鹏忍不住跑到镇上买了一支冻疮膏,悄悄塞给了冻伤最严重的孩子。
更让他心疼的是,这里的孩子“异常乖巧”。很多学生背后承载着家庭破碎、经济困难、学业紧张等压力,但他们好像从不埋怨,也不倾诉,只是看起来并不快乐。
韩鹏曾在学院担任心理健康协会会长。眼前,孩子们“普遍的内向”引起了他的警觉。2021年春天,他来到母校心理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20余年的刘陈陵副教授坦言:“乡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棘手,他们缺乏心理教育资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心理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迅速组建长岭初级中学工作团队,联合5名心理学专业骨干教师,多轮筛选大学生志愿者。具备入选资格的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过至少8次团体辅导,并在校内咨询中心有半年以上实习经验,最好具备唱歌、跳舞、绘画等技能,喜爱并擅长与中学生打交道。
经过多轮商讨、完善,心理学系与在巴东支教的研支团、校方一起设计的各项活动指南最终定稿,以重点服务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主要设计理念的“心动力”项目应运而生。
“心动力”成长夏令营是项目每年开展的第一个活动。
2021年7月,团队22名师生带着首届成长夏令营走进了长岭初中,共吸引当地132名学生参与。夏令营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引,涵盖科普教育、心理团辅、户外活动、音乐鉴赏以及艺术疗愈5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专业的心理学理论作为支撑。
“很多孩子刚开始不愿回应我们,但慢慢会融入集体、放开身心,在最后展演的时候表现得非常主动。”团队指导老师周春燕副教授回忆说。
除夏令营外,“心动力”灯会、“心动力”课堂、心动力”心理健康普查等活动共同构成了“心动力”系列项目的完整体系。
其中,“心动力”邮局搭建跨时空对话通道,引导孩子们通过匿名信件倾诉成长困惑。
一封信何以成为青春期的“摆渡船”
“人生除了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
“人孤独好还是有朋友好呢?”
“我这个年纪谈恋爱合适吗?”
……
孩子们自愿将信件放进“邮筒”,研支团成员负责收集和投递信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心理学研究生则提供专业的回信支持。
信件中,孩子们常常会写下在教室角落里发酵的心事,会询问“哥哥”“姐姐”怎样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会倾诉来自家庭、学业或朋辈的压力,会描摹精彩却不那么清晰的未来图景……“我接受所有信中孩子们向我呈现的自己的样子,这代表着他们对我的信任,写信本身也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情,我们选择尊重并理解他们的一切想法。”团队学生骨干、2023级心理学专业研究生邓嘉淇说。
在长岭初中校园里,每次当支教老师走向讲台,将一沓信封摊开,教室里瞬间“哇”声一片,“我的到了吗”“有我的名字吗”……
“我遇到过解答不了的问题。”邓嘉淇坦言,曾经有一封信只有寥寥几句,却让她忍不住泪水上涌,“一时不知道我能够做些什么”。
邓嘉淇及时求助师姐,在回信中写下了一些可行的建议。每当这种时候,心理学系的老师也会对来信中的特殊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确保回信专业、科学、温度兼具。
明信片、彩笔、篮球等有时会成为“惊喜附件”,和回信一起抵达。
“给珠峰量身高的测绘专家”陈刚教授曾受研支团邀请来到长岭初中校园,既为孩子们带来“攀珠峰、征北极、闯南极、探南海”的“一线历险记”,又向学校赠送了带有南极纪念邮戳的明信片。
在一封封回信里,孩子们读到了专业的帮助、温暖的抚慰。隔着信纸,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也在悄然间治愈着回信的人。
“天天开心,开心至上。”看到这8个字时,志愿者张姚感觉一股莫名的力量也正在向她的心间注入动力,尽管写信人透露出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但字里行间仍然充满热情和希望。
身为2023级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她如今已成长为“心动力”邮局项目的学生负责人之一。她常常回想起自己青春期的烦忧,也开始深入思考自己与专业的关系。她直观感受到:“仍然需要在广阔而真切的实践中积累经验、磨炼本领。”
如果说一封封手写信是为孩子们按时定制的“心灵创可贴”,那么研支团的老师则随时充当着“心灵体温计”的角色。他们承载了大量的观察、沟通、衔接和疏导工作,也更为直接地参与孩子们的成长。
乡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破冰”需要家校协同
2024年7月11日这天,长岭初中的教室里挤满了来听课的家长。
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心动力”项目团队邀请,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杨丽医生来到这里,开展“家长如何与青少年沟通”心理讲座。讲座结束后,家长们涌向讲台,纷纷向杨丽询问遇到的亲子沟通问题。
“我们需要医疗资源辅助科普,以改变家长观念。”这是周春燕副教授在组织“心动力”系列活动中的直观感受。她发现,很多乡村孩子的心理负担源于家庭,要解开心结需要家长们的配合。但事实上,家长们往往认为“不生病、成绩好”就是健康,很少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也不认为这是生病的表现,有时甚至会“反向加压”。
每年夏令营开展期间,“心动力”团队的老师和研究生晚上都会召开组会,讨论每个班的具体情况以及复杂个案。团队成员还会与长岭初中校长孙长武、任课教师一起走村入户,与家长促膝长谈,在其中发现了部分有抑郁,甚至轻生倾向的学生,劝说家长重视并送往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
除此之外,“心动力”团队的心理学系老师为水布垭镇各中小学校负责人、教师带来专题讲座,教大家科学识别、密切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细节。
孙长武说:“我们的统计资料显示,主动求助的学生比例从原来的不到20%涨到了50%以上。接下来,我们想继续通过家访,慢慢让家长明白,孩子们心理健康和考试成绩一样重要。”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委、心理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与长岭初中共同努力下,一间心理咨询室在校园内落成,校方组织相关负责教师定期赴教育局接受培训。
但在双方看来,这些远远不够。乡村心理教育师资短缺、当地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仍有提升空间、孩子们对自我心理情况认知不到位等问题亟待解决。
这场守护心灵的接力赛,正在书写更温暖、更长久的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