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美术院校毕业展:关于“看懂”的争议与共识

发稿时间:2025-05-18 08:46:00 来源: 光明日报

  初夏,艺术学子迎来了他们的毕业季。随着今年各大美术院校毕业展陆续开幕,有些夺人眼球的作品已经开始活跃在各路社交媒体中,评论区的热议随之跟上——一场关于“看懂”的讨论再次拉开了序幕。

  近年来,美术院校毕业展逐渐成为舆论话题。有观众抱怨、质疑作品“不知所云”“晦涩难懂”“自说自话”,有创作者回应说观众“审美滞后”,“缺乏基本的艺术素养和解读能力”,“看不懂就对了,看懂是意外,看不懂才是常态”。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似乎横亘着一堵无形的理解之墙。

  其实艺术创作与公众认知发生脱节现象古已有之。北宋时期,面对前朝以及同时期主流院体画的写实“套路”,苏轼、米芾、梁楷等画家用“墨戏”打破既有图式,将绘画从“状物”工具升华为“写心”载体。当苏学士用朱砂画竹时,围观者的表情想必与今天刷抖音、小红书看毕业展的观众如出一辙——既困惑于竹子的颜色突变,又惊叹于文豪的创意脑洞。西方艺术史亦然:莫奈的《日出·印象》曾被讥为“未完成的草图”,马蒂斯的《舞蹈》被斥为“野兽般的暴行”,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被视为对古典美学的亵渎,杜尚的《泉》则直接以“非艺术”为由被拒绝展出。艺术的每次突破,往往都是从颠覆既有范式开始,最终在争议中重塑人们的审美标准。

  特别是当代艺术已经从“形象表达”转向了“概念生产”,绝大多数观众却仍惯性地追逐具象美感,这种错位无疑会导致当代艺术创作很难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

  美院毕业展上的一些作品,晦涩的概念未经理解就直接转化为视觉符号,即使技术再酷炫也掩盖不了思想深度的缺席。这样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已不具有沟通功能,可以视作小圈子内的身份识别符号。诚然,艺术创新意味着对认知和审美的舒适区发起挑战,但它绝不应该以建立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话语体系为最终结局。如果将颠覆程度视为评判创新的标准,那么艺术到底还需不需要观众?如果不需要,展览的目的是什么,又为何总要追求新奇的视觉呈现方式?

  其实,艺术家内心深处依然渴望得到理解和接受。问题的症结在于,某种程度上今天美术院校毕业展上的艺术已不具有社会性共识。那么我们需要循本溯源,再重新探讨艺术的本质。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对于什么是艺术,以及艺术本质的理解,是在不断“打破”中建立的。如果认为艺术有本质,则可以为艺术生产提供稳定性与价值锚点,确保其文化传承与社会教化的功能;如果认为艺术没有本质,则是为了推动艺术边界的扩展,避免其僵化。如今,如果我们想构建关于艺术本质的共识,就得扬弃单向度的“自我”,让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识登场亮相。

  当下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创新性、实验性与专业性,鼓励学生追求特立独行的表达方式,这些原本无可厚非。但凡事皆有度,必须因时因势而异。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涉世未深,阅历不足,世界观并不成熟,对人、对事、对社会、对世界理解偏浅;另一方面,他们处在需要刷存在感、体现个人价值的心理年龄段,虽然普遍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但是部分学生容易通过二手资料获取灵感与议题进行创作,倾向采取标新立异的形式。由此,许多作品会让观众感到不知所云,作品被理解的可能性也会与创作者的期望值背道而驰。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缺乏深厚的生活体验。生活体验,是达成社会共识、产生共情的基础。那些观众看不懂的作品,如果反映了创作者真实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即便看上去缺乏深度抑或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凭借其中的真诚态度和真挚情感也定会赢得共鸣。真,才是让艺术走近生活的不二法门。就怕作品与自己的生活毫无相关,为赋新词强说愁,徒留形式空壳。对创作者而言,求真说难也不难,套用孔子的话,就是:我欲真,斯真至矣。

  “看懂”带来的争议,不仅困扰年轻的艺术学子和广大满心期待的观众,也暴露了艺术评价体系的短板。构建既保留专业学术判断又容纳大众审美体验的评价体系,同样不可或缺。在我看来,至少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统一个体与集体。创作者须融合个体独特生命体验与文化共同体记忆,依赖特定的符号意象系统表现可被广泛感知的世界。第二,平衡传统与创新。已成为传统的符号意象往往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作品应以多种形式与传统发生关联,而非脱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一味求新。第三,强调社会关怀与呼应时代。作品要反映对当下人文环境的洞察,增强公共价值,启发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或共鸣。第四,媒介融合与多视角表达。作品可以通过更多技术手段与表达方式,降低受众理解门槛,实现艺术语言与现代传播生态的适配。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做一些关于技术话题的引申。随着AI技术的不断普及,艺术创作的专业壁垒被打破,大量没有专业基础的AI用户从原来的艺术受众轻松地转变为创作者。更重要的是,AI还引发了人类艺术前所未有的本体危机。当创作者运用AI工具以算法批量生产视觉奇观时,艺术的独特性何在?如果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AI生成图像的影响力正悄然对艺术创作进行反噬:各种画展中那些高度雷同的人物形象,表明AI技术早已不知不觉塑造了艺术家的感受和表达,算法逻辑介入带来的审美同质化风险愈发显著。好在风险也是酝酿反思的培养基,它恰恰揭示了这个时代中艺术创作保持“感知切割”的必要性——算法可以模仿风格,却无法复制人类在特定情境中的喜怒哀乐。技术,永远只能是第二作者,艺术的“灵韵”始终源于人类对存在的独特感知。

  当下的艺术创作,要在跨文明对话中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在文明互鉴中筑牢文化自信,从而形成艺术的张力和魅力。此外,艺术创作要充分兼顾观众的审美期待。要言之,在技术人文双轴中校准本体方向,在文明对话中夯实价值根基,在更多受众的理解和认可中获得不竭的生命力,即为当今时代的“中国好艺术”。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这场关于艺术“看懂”与否的争议上来。拉拉杂杂这么多,最直接有效的破局方法其实就一句话:推出“双边策略”。一边,是创作者减掉百分之八十的概念注水;一边,是观众补上审美认知的必修课。如果创作者能学会提炼生活矿藏中的艺术真金,汲取传统文脉里的源头活水;如果观众在不断学习之后仍然有困惑,意识到自身的困惑可以成为推动拓展艺术认知共识边界的契机与力量,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也不应是艺术认知的接受者,而是共建者,那么对于艺术认知的共识必然回归。进而,将有越来越多兼容学术探索与人间烟火的作品,与越来越多观众的温暖视线相遇,实现默契,收获共鸣。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