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
深耕西部教育沃土 铸创新型教师队伍

发稿时间:2025-06-30 09:12: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青年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生力军,其专业成长直接关系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基于此,云南省教育部门联合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精心打造“第三期云南省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初中物理)”项目,面向200名来自云南省各地的初中物理青年教师,呈现了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专业发展盛宴。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先进典型,南京大学秉持“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终身教育学院依托物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深厚学术积淀,通过“理论建构—实践赋能—评价反馈”的闭环设计,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建设提供了“南大方案”。

  项目定位:构建西部基础教育师资建设的多维坐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主动扛起“服务国家战略、支援西部教育”的责任大旗,将物理学的前沿思维、教育学的科学方法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需求有机结合,构建了“高校专家+一线名师”的双元师资体系。

  针对西部地区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模式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薄弱、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第三期云南省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初中物理)”项目以“课堂革命——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主题,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培训,提升参培教师的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创新:构建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

  终身教育学院基于“以学为主”的改革理念,遵循“六阶递进”的课程框架,形成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落地的完整闭环。

  第一周“以学为主的课堂组织模式”,引导教师掌握课堂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策略、教学节奏调控等基础技能;第二周“服务于学生的教学设计”,重点培养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力;第三周“启发式课堂教学环境创设”,关注启发式教学环境创设,涵盖物理实验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等多元场景构建;第四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侧重合作探究、微课教学等教学策略的应用;第五周“对学生过程性发展的判断力”,通过课堂观察,动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与素养形成;第六周“评价学生与课堂的能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能力发展评价等。

  模式创新:“1+N”模式下的多元培训活动

  终身教育学院在项目中采用了“1+N”培训模式,通过“核心引领+多元实践”的组合拳,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其中,“1”是指高水平专家、名师工作室等核心引领,“N”是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专题讲座、教师工作坊、集体备课、示范课、案例教学分析、思维导图设计等。这一模式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致力于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管理创新: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

  为确保培训项目的高质量实施,终身教育学院构建了科学完善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依托南京大学“终身学习智慧服务平台(暾学堂)”构建网络研修社区,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辅助和学员管理工作。此外,终身教育学院还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由自有专职教师对训前、训中、训后进行全流程跟踪,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双维驱动的考核机制。

  在过程性评价中,通过“课堂观察量表”对教师的提问有效性、学生参与度等进行量化分析,利用“二级问卷”(学员互评、导师他评)收集学习设计、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反馈意见,全面刻画参训教师的成长轨迹。终结性评价则注重成果产出与能力提升的双重检验,通过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微课作品、教具开发成果等,综合评估培训效果。

  为期42天的系统培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课堂革命为突破口,以体系创新为保障,实现了教师培训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同时,终身教育学院创新构建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评价反馈”三位一体教师培训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边疆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将主动服务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举办高质量的教师培训项目,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方法,与社会各界携手共筑教育强国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冯英杰)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