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通过多维度的美育实践,着力挖掘“空间、文化、实践”三维要素,整合校园、社会、网络多领域资源,实现协同育人,构建起基础感知、深入感悟、拓展创新的全方位美育新生态。
打造美育浸润空间
构建美的感知氛围
美育空间的打造能够打破单一美学知识传授的局限。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通过打造沉浸式文化长廊、营造宿舍温馨氛围、创设工科美学教室等方式构建美育空间,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实现心灵滋养与情操陶冶。打造沉浸式文化长廊,利用有限的学院教学办公区,设计巧妙融合高铁元素、校门特色的姓名墙,展示师生镜头下校园美景、文化生活的照片墙,以及具有校区特色的立式模型等,体现爱校、荣校的理念和对学校、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营造宿舍温馨氛围,在学生园区举办“小装潢·大智慧”“小收纳·大智慧”等美育活动,实现学生年级、学生专业、学生宿舍全覆盖,学生在美化宿舍生活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个人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艺术熏陶。创设工科美学教室,依托城市设计专业教室,陈设优秀设计课作品,如模型、海报、作品集等,让美的作品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能随时接触到美学成果,激发他们对美的感知与探索。
从宿舍到教室,从个人小空间到校园大环境,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以美育为桥梁,营造出以艺术和美为核心的文化环境,打造全方位的美学感知氛围,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为学生拓宽美学视野创造了良好条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美、认识美。
激活文化内生动力
打造美育品牌集群
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培育建设“智音慧律”和“山海·未来”网络文化工作室,推出《成功一定会来》《时代之交接》等深受师生喜爱的原创校园歌曲,并获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省级奖项。音乐专辑《山海万里》立足《山海经》等中国神话传说典籍,将书中的神兽、山川、异域转化为可聆听的文化基因库,使神话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通过“小智工作坊”组织师生制作花灯、团扇、春联等颇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作品,将民俗技艺转化为具身认知的美育媒介,让手工实践升华为对东方美学的元认知训练。依托二十四节气,在学院新媒体平台推出“古智慧,新科技”系列科普文章,通过数字技术,将二十四节气从时间刻度升维为可交互的文化感知,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认知缝合。
从音乐作品到手工实践,从技术融合到跨感官体验,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以文化为载体,充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美育品牌集群,让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探索“美劳”共育新路径
拓宽美育实践平台
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将社会实践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将志愿服务、专业实习、“三下乡”和“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与美育工作紧密结合,拓宽美育实践平台。将美育从校园延伸至社会,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入乡村,用画笔装点乡村风貌,用歌声传递艺术魅力,让美育触角更加广泛地延伸到每一个角落;组织学生团队参与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国家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引进校园,借助学校大学生艺术节等平台开展文化集市活动,1200余名师生通过现场讲解、绣品展示、“羌绣”教学、3D打印纹饰复刻、服饰试穿等感悟“羌绣”之美,坚定文化自信。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依托每年专业实习,在宜宾三江口开展长江师生音乐会,展现青年学子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和时代担当。
从学校到社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以实践为契机,积极探索“美劳”共育新路径,不断拓宽学生美育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共创、共学、共成长,不断提升审美感知力和文化表达力。
西南交通大学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通过系统性布局,成功构建起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美育生态体系,不断增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效果。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美育实践,整合多方资源,推动美育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创新能力构建更具新时代特色的美育发展格局。
(于博伦 刘翔 魏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