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探索服务边疆地区特色发展之路

发稿时间:2025-07-03 09:08: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呼伦贝尔学院旅游地理与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秉承“服务地方、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以旅游管理学科教育资源优势为依托,汇聚各方资源,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多渠道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建设走出了一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以国家战略为导向

  服务边疆地区发展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充分强调“理念融合、产业融合、职能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理念,结合内蒙古文化特色,形成了一批以“文化与旅游”融合为特色的教研成果。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部门教改项目40余项;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2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1部。

  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呼伦贝尔旅游教学团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呼伦贝尔学院文旅发展研究中心、呼伦贝尔市徐舒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内蒙古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教研转化成果。截至目前,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平台已为地方行业培训相关人才4.5万人次,教师专家参与基层、景区度假区等地的暗访、提效督查等600余次。承担《呼伦贝尔市导游词精选》《呼伦贝尔导游必读》《内蒙古导游讲解实务》《呼伦贝尔大草原·揽胜》等编写工作。呼伦贝尔市徐舒静“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呼伦贝尔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

  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

  塑造专业特色优势

  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立足内蒙古区位优势,将边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和协同育人的办学优势。旅游管理专业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健全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主线的培训体系,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基础扎实、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5人、教授6人、副教授8人,教师全部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教师中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门“万名旅游英才”1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协会智库专家2人、内蒙古自治区“教坛新秀”2人、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旅游公益大使”1人、内蒙古自治区技术能手1人。专业鼓励教师学习深造,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和参加学术会议;积极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技能大赛,还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选派教师去企业锻炼、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谋划和推进教学配套机制建设,构建一流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专业发展紧盯国家战略需求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科学调整课程比例,优化教学内容,科学选用教材,探索开放式、研讨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已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校级“金课”1门、特色课程2门、一流课程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

  专业践行“知行合一”理念,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兴疆固边服务。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造能力。2022年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将课程建设嵌入旅游重点领域的产业链条,目前已开发2门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建立“学习+实训+认证+就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途径。未来,专业将建立培养方案修订与面向社会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组织教师参加课程培训、案例教学培训,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继续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大赛,制定案例编写规范,加大案例研究力度;利用AI等新技术,联通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与校外企业,推进校内实训课程改革。

  专业围绕旅游发展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等,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与呼伦贝尔市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努力实现政策、人才、信息资源等高效共享。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思路,依托现有科研平台和在研基金项目,与产业学院建设相结合,积极申报生态旅游等科研平台;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文旅人才培养联合体框架协议,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

  (亚吉 徐舒静 王晶 王艺淳)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