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实现“纵横贯通”

发稿时间:2025-07-06 11:1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华民族弘毅坚韧、不屈不挠,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无数中华儿女心中有着始终不变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为此,要做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建设,“纵横贯通”讲好爱国主义。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直气壮面向青少年讲好爱国主义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
  讲好爱国主义,首先需要做到纵向贯通。爱国主义教育的讲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基础和成长需求,形成“启蒙认知-情感认同-理性思辨-实践担当”的螺旋上升培养链条。譬如,小学阶段应注重建立国家符号认知,培养亲近感与归属感,播种爱国情感的“种子”;初中阶段应侧重于加强对国家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培养责任感与身份认同,深化爱国情感的“根系”;高中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系统理解爱国主义理论,培养理性认同与价值判断,构建爱国认知的“枝干”;大学阶段应侧重于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践行动,培养担当精神与全球视野,培育爱国行动的“果实”。
  讲好爱国主义还要做到横向融通,这既包括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之间的协同联动,也包括“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为此,需要进行系统化设计,防止爱国主义教育在课程融入中出现同质重复、浅化表达等问题。以大学阶段为例,各门思政课讲授爱国主义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爱国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侧重于个人品德修养与爱国行为引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侧重于从历史角度切入,重点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伟大胜利的历程,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侧重于强调革命精神中的爱国元素,激励学生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爱国信念、奋斗意志和奉献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要侧重于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新征程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此外,还需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润物无声”地培育爱国主义。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宽学生眼界和提升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在强化组织引领、创新育人路径上取得新突破。
  首先,要发挥组织引领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团支部、少先队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以“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贯通衔接。
  其次,要丰富育人路径,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浸润人心。校园文化活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区别于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方法上的“润物细无声”,是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生动化。这包括:运用“参与式”方法,让爱国主义概念“可感知”;运用“体验式”方法,让爱国主义精神“可触摸”;运用“沉浸式”技术,让爱国主义教育“可共享”。譬如,利用学校历史典故、标志性建筑等,开展“红色校园寻宝活动”;依托新媒体技术构建场景化活动空间,激活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五感”体验;通过共建网络云课堂,打造跨区域、跨领域的爱国主义教育云共享平台等。
  用好社会大课堂,知行合一践行爱国主义。学校要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为此,首先要加强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当下一些学校建设的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建设轻运营”“一次性建设”等共性问题。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涵建设,要实现从“空间建设”到“价值共建”、从“单点合作”到“育人共同体”的飞跃。学校可以通过组建“爱国主义教育联盟”等形式,共同开发系列特色实践课程,形成特色实践案例,创建特色爱国主义实践育人品牌。
  再次,要充分挖掘并用活爱国主义教育“大资源”。一方面要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在内容上找准本地红色资源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切入点、思想认同点和价值契合点,注重具象化、互动化、生活化。另一方面,要用好新时代伟大成就资源,以鲜活实践赋能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走访、社会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的关联,让“爱国”不只是抽象的口号,更是基于切身体验的认同。例如,通过展现科研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的艰辛,呈现成就背后的奋斗历程,让爱国情怀升华为“我与祖国共奋进”的使命自觉。
  总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在理论上讲清爱国主义的内涵本质、价值意蕴、时代要求等基本问题,还应在实践中指导学生找到践行爱国主义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从被动灌输到主动践行、从“学校单点培育”到“社会协同共育”的飞跃。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