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烟台大学:数智赋能教育转型 驱动教师专业成长

发稿时间:2025-07-13 08:26: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师数字素养》《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烟台大学积极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升级工程。作为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依托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化赋能教师教学高质量发展‘5维度5路径5提升’促进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创新数字化教研培训模式,构建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为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注入数智动能。

  数智环境赋能

  构建数字化支持服务体系

  学校以“数据跑腿替代师生跑腿”的治理理念为指引,梳理“数据申请、处理、应用、挖掘”流程,构建起“软硬协同、法理融合”的数字化支持服务体系,为教师教学创新提供全场景保障。

  数据治理赋能教学协同。依托学校大数据基座,深度对接校内人事、本科生教务等10个系统,规范人力资源、学生管理等8项业务域内容。借助无线网络无感知漫游等基础设施,实现“一张表”复用共享、“一张卡”多场景应用,推进“一网通办”协同。目前,学校数据治理体系实现“采集、管控、治理、发布”一体化,单点登录应用47个,“一网通办”服务34个(新增12个),办公移动端应用28个,62个表格入驻“一表通”。

  智能硬件支撑教学场景革新。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三校区5G网络全覆盖,校园网总出口带宽达22G,建成近百间具备多校区互动、常态化录播等功能的智慧教室,在所有教室配备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并搭建基于实时运行状态的课堂教学督导巡课系统、教学数据分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2022年,学校获评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校)”创建单位。

  数智资源赋能

  搭建数字化立体资源体系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学校以“数智资源赋能”为核心,系统构建数字化立体资源体系,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效能。

  数智教学课程资源建设成果丰硕。在数智教学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学校深度联动超星、智慧树、优慕课等多元教学平台,协同共建600余门线上资源课程,引入100余门优质在线课程,其中63门课程成功上线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还精心打造了40门校级数智课程。学校出台相关实施办法,积极培育虚拟仿真项目,成功获批国家级别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各1个、省级未来产业实验室1个,获批国家级别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培育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校级项目19项,建设了1门国家级别、6门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

  课程思政创新与技术融合成效显著。学校搭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网站,整合300个引入资源与169个自有资源,构建含示范课程、课堂案例的在线资源库,将学习数据纳入教师电子档案动态管理。依托优慕课等教学平台创新互动模式,推进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课堂及数智课程建设,“基于AI大模型的建筑效果图渲染生成教学案例”入选山东省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场景应用优秀案例,彰显了技术与教学融合成果。

  数智培训赋能

  锻造数字化卓越教师培养体系

  学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赛、培、研”“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和“青椒—黄椒—红椒”“三椒”共振阶梯式发展路径,以智慧平台赋能自主研修、数智联盟促进资源共享、校本培训强化实践应用,系统化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

  构建阶梯式培养机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学校创新建立“以赛促学、以培强基、以研提质”的“三位一体”培养机制,推行“青椒—黄椒—红椒”三阶共振模式。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定制方案:为“青椒教师”(年轻教师)提供校本培训与竞赛支持,为“黄椒教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搭建跨学科平台,让“红椒教师”(在教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深受学生喜爱的资深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近3年,学校获国家级别教学竞赛奖2项、省级教学竞赛奖69项,获评3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汇聚1名国家级别、8名省级教学名师,形成显著的示范带动效应。

  线上培训多元开展,创新模式获一致认可。学校积极开展线上培训,每年组织校内教师开办6—8期教学专题培训,涵盖在线教学技能等内容,协调10—15期校外专家培训,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学校还牵头组建胶东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创新提出“2+1+N模式”——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引领,以烟台大学为枢纽,13所胶东高校参与,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并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

  线下培训融入智能元素,强化实践应用。学校革新线下培训理念,引导教师适应智能教育变革,推动AI技术融入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与管理。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平台,2025年,学校联合超星泛雅集团培训智慧课程平台,覆盖21个学院800余名教师。目前,DeepSeek(深度求索)等大模型已被接入智慧教学平台,为打造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课堂提供技术支持。

  完善学分制培训体系,构建闭环式成长支持体系。学校依托相关平台构建起完善的学分制培训体系,通过主题讲座、教学工作坊等多元形式,结合外派研修与“一院一品”特色品牌建设,3年间组织近100场培训活动,惠及教师8100余人次,外派教师320余人次。同时,学校聚焦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提升等核心模块,开展人工智能赋能等专项培训,将培训学时与学分挂钩,形成了闭环式教师成长支持体系。

  数智实践赋能

  搭建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积极探索“数智实践赋能”新路径,全力打造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以创新驱动教学质量提升,为师生发展注入数智新动能。

  完善体系建设,筑牢制度与运行根基。学校着力构建完整的制度框架与运行机制,围绕数字化教学评价建立科学体系。制定《烟台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烟台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六大维度确立标准,完善课程大纲、课堂规范,修订督导、评教等文件。成立教学督导与评价中心,建立校院二级体制,组建含80名校级督导、153名院级督导、91名校院教学管理人员及667名学生信息员的保障队伍,开展常态化评价,每学年组织专项评价,每学期推进多元评价活动。

  凸显运行成效,展现特色优势。在运行成效方面,呈现出三大特色优势:一是全流程数据采集,借助智能终端和可视化平台获取教学数据,2023—2024学年评教数据达48万人次;二是多维度反馈机制,融合督导听课(2600学时)、领导干部听课(977学时)和专项评价(80余份报告)等数据;三是智能化改进闭环,用AI算法将30余万条评价信息转为可视化分析,建立教师数字化成长档案,推动教学转型。

  烟台大学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教师专业成长注入了强劲动能。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更具创新性的实践推动教师教学能力迭代升级,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筑牢根基。(闵授炫 杨利军)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