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文静 通讯员 黄权 王松)“你们快看,我手指一划就能放大看细节,比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更清楚呢!”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长沙市雨花区东澜湾社区“银发数字课堂”,居民王阿姨正在“百工之事工艺美术数字展厅”里“云游”。她轻点鼠标,随手“拿”起一件精美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展品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法等基础知识随之呈现。
这个被连连称赞的数字展厅,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对专业实践教学场景进行数字化改造的成果之一。“数字展厅原本是面向专业学生的实训系统,现已通过视觉传达设计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对全社会开放,打造没有‘围墙’的职业学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瞿孜文介绍。
为助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近3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投入近亿元建设了虚拟养老院、中国养老文化教育数字博物馆、中国殡葬数字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场馆,并配套开发48个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接入国家、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学习者无需出门,便能完成各种技能训练。
硬件升级的同时,课程资源也在同步丰富。在学校“金牌月嫂”培训班,育婴师们正通过三维动画学习新生儿抚触手法。这套校企联合开发的“幼儿照护”课程,在“智慧职教”平台创下310万次浏览纪录。
课程的火爆,印证了学校系统化推进数字化课程建设的成效。学校连续10年将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纳入目标管理,累计开发课程109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定制开发培训课程,依托主持建设的3个国家级、4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上线71门实用课程;围绕民政特色,量身打造养老、托育等44门特色课程,形成了丰富多元、紧贴需求的数字化课程体系。
2019年以来,学校面向农民工、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四类人员开设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数字化创新改善教学方式,6年助力422人实现学历技能双提升。学校依托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等国家级社会教育培训基地,近5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606人次,助力96名结对帮扶点农民实现就业;依托“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学校(专业)”,开展母婴护理、家政服务等培训45期,培训“月嫂”564人次。学校还在城乡社区设立32个服务点,利用5G双域专网实现校内外实训设备互联与远程互动教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直达基层。
“数字化终要回归育人本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斌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全员轮训,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家庭教育、老年教育新课程,打造生命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