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哈工程船舶学院:把党支部建在“船上”

发稿时间:2025-07-18 09:2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综合实验水池二楼,一个画着美猴王面孔的黄色教具浮在水面上。它是“悟空”号自主水下机器人,输入指令后即可在水下作业,完成一系列复杂工作。

  每次上课看到“悟空”号时,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80后青年教师李岳明都能想起它挑战万米深海的情景。

  2021年10月25日下午,伴随着阴雨,“悟空”号沉入西太平洋一处海域,执行首次下潜任务。两个半小时后,设备跟踪显示下潜深度不再增加。水声通信上传信息显示,“悟空”号已抵达万米深海,相关系统工作正常。

  当晚9点多,薄雾笼罩着的西太平洋波涛汹涌。哈工程科研团队成员望眼欲穿地盯着漆黑的海面,焦急等待已完成首潜1万米的“悟空”号。

  李岳明最先发现了它。海水中涌动出淡淡的光团,“悟空”号回来了——它在上浮到水下100米的时候自动打开了水下灯,照亮了漆黑的海面。

  这次跟“悟空”号一同执行任务的有4人,包括两名老师和两名学生。李岳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前期他们做了很多准备,包括1000米级、7000米级实验等,但“这是第一次万米深潜实验,我们多少有点焦虑”。

  临时党支部在船上开了一次会。“当时我给大家讲了哈军工时期的前辈遇到难关时是如何‘啃’下硬骨头的,互相打气,增强信心。”李岳明说。

  由于实验任务重,李岳明出差频繁,去年有近半年时间在外。即使工作繁重,他依然坚持理论学习。“比如我们在科考船上工作时,就在船上建临时党支部。遇到艰巨的任务,大家就坐下来讨论,相互鼓劲。”他说,他们会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党建学习结合到一起,每次学习都不是简单走过场,“大家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80后教师周学谦也经常出差。他告诉记者,去年,他飞了56次、11万公里。有时在外出差时间长,他就和同事组建一个临时党支部。“我们不喊口号,做得很扎实。科研上,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把党建和业务融到一起。”

  给万吨级海巡船做“体检”,是周学谦津津乐道的事儿。“海巡09”轮是我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海巡船。为了保障船体结构安全,必须装备一套能够实现结构健康状况自我检测的智能系统。作为项目负责人,周学谦和团队历时两年,通过植入硬件传感矩阵,运用船舶参数识别技术和强度评估理论等技术和方法,攻克了一系列难题,实现了对船舶重要结构及薄弱部位进行实时监控。

  周学谦已在学校工作10年。最近几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学生中传播开来。“我向学生分享身边优秀党员的事迹,告诉他们教科书中的人就是从学校走出去的,他们有一天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周学谦说,学生们听后感觉很自豪,“他们能理解自己学的东西对国家的重要性”。

  近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陆续产出多项关键技术成果,多数成果追平世界顶级水平。

  2024年1月20日,青岛海洋无人装备创新基地一方水池平静的水面上,瞬间聚起一道两米高的水浪。指令切换,水波又如同巨大车轮般旋转。再一变,水面上出现了“H”“E”“U”(哈尔滨工程大学英文缩写——记者注)3个大写字母——船舶工程学院团队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主动吸收式圆形波浪水池样机。这标志着我国在该实验设施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将为深远海装备研发提供测试能力。

  船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晔介绍,学院取得这些科研成绩,离不开党建赋能。“科研在哪里,党支部就建在哪里。我们积极推动支部与船海领域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与兄弟院系和机关部门对接,通过党建先行带动作用,打造业务运行共同体,深化资源共享,把党的建设全方位、全链条、全领域融入教学、科研、人才工作之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8日 02版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