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让学生在“大学生F1”里跑出未来

发稿时间:2025-08-02 12:0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当影片《F1:狂飙飞车》点燃车迷、影迷的激情时,在山东理工大学的车间里,一群大学生正俯身焊接车架,他们打造的是即将征战“大学生F1”——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的赛车。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团队组建、成本控制、制造与装配、测试与调试等流程都由学生参与完成。为了迎接10月即将到来的比赛,很多学生在实验室里度过了这个暑假。

  真实的F1赛场,追求极致速度与操控性,而在这场“大学生F1”比赛中,高校教师们更关注学生是否学有所获。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李波告诉记者:“学生们比老师更在意名次、输赢,但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比赛,更早接触到造车的理念和研发流程,为未来走上职场打好基础。”

  “让学生亲手造一辆车,才能懂车”

  “很多学校都有车队,我们为什么不能?”2014年,李波注意到了这一专为高校学子量身定做的赛事,“让学生们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落地,让高校的研发在赛事平台上不断得到验证,比赛能很好地助力人才培养。”尽管车队创建之初没有基础、没有合作伙伴,前路均是未知数,但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师们没有半点犹豫,从本科生中遴选了二十几名同学,车队逐步建立。

  赛车零件采购、加工和组装……每次参赛前,队伍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量和压力,车间的灯常常亮至深夜,车队里的每个人都将所有精力投入其中。

  赛场内外有很多未知和考验。山东理工大学“舜泰·至尚”方程式赛车队指导老师徐家川和同学们经历了许多的“惊险时刻”。一次比赛前,在郊外的试车场,赛车前翼“哐当”一声怼上了隔离墩,彻底变形。天快黑了,离第二天一早装车去安徽合肥比赛,满打满算就剩十几个钟头。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旋即展开,徐家川指导车队学生分头作战,一组成员从郊外把撞毁的赛车拖回车间,一组同学拿出之前的设计图纸,用3D打印技术复原被撞毁的赛车前翼,另一组同学负责和零件厂家沟通,请求他们务必通宵赶制。车间里灯火通明,经过一夜的赶制,前翼总算装上了,零件厂家也发来好消息,生产出的配件已经发往合肥,这辆几近“回炉重塑”的车,终于顺利驰骋在了赛场上。

  几乎一夜未眠的老师和同学们终于松了口气。学生们告诉徐家川,“就算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棘手的事件,心里也有底了”。

  同学们做这件事是认真的。虽然成绩有高低,但这个过程中大家不断自我提升、共渡难关才是最珍贵的收获。一次比赛前,热身测试阶段,山东理工大学“舜泰·至尚”方程式赛车队的赛车不慎压到了赛道上的异物,其中一个车轮的车胎被扎。正式的比赛即将开始,突然出现的意外让车队成员乱了阵脚,维修组的学生多是大一新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慌得腿直抖。大学生的赛场没有剑拔弩张,有的只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温情。一同参加比赛的友校车队听闻后,贡献出了一个备胎。“虽然来自不同的学校,但大家的目的都是在赛场上交流技术,我很欣慰学生们能在并肩‘战斗’中收获真挚的友谊。”徐家川说。

  为了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一辆汽车成车的全流程,李波主动联系省内的车企,让一线研发人员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逐渐将当前汽车产业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新型材料应用等意识渗透给学生。学生只有亲手造一辆汽车,才能心中有汽车,系统化了解汽车。”

  赛车队的经历成了不少学生求职时的加分项。“舜泰·至尚”方程式赛车队成员苗小锋毕业后,在知名汽车企业担任产品经理,在他看来,赛车的研制过程,就是对企业整车研发流程的微型复刻。这段全流程参与研制的经历让他对业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毕业顺利进入车企工作的“敲门砖”。

  “科技副总”出得学堂,进得厂房

  李波不会忘记那个时刻,他前期研发的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在实验室得到的实验数据很好,但未能和企业充分挂钩对接,忽略了发动机实际工作中的复杂环境条件,导致进排气系统的实际工作效果一般,延缓了项目的整体研发推进速度。

  作为一个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车辆工程专业博士,李波几年前断断续续和多家企业有过交流合作,但因为没有政策扶持,无论是项目的对接开展,还是后期的责权利等问题,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遇到了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效果不好、项目研究成果效益估值较低等诸多问题。

  越来越多调研证明,要最大化地发挥校企融合效应,必须抓住“人”这个关键要素,于是山东理工大学提出“一人双岗”计划,让大学的博士、教授名正言顺地成为学校与地方协同指派、企业和个人双向互选的“科技副总”。

  “一人双岗”计划出台实施后,李波这样的科技专家们深入企业,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难题,完善研发机制,建立研发平台,培养科研团队。同时,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校企对接和相关科研成果转化,还可以带动学生实习就业。

  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对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十分强烈。“培养汽车行业人才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强化跨界与合作,把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企业需求侧进行全方位融合。”在李波的牵头下,山东理工大学与舜泰汽车等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智能电动车辆底盘核心部件创新设计、性能优化测试、数字化平台搭建等行业难题变成了科研课题。

  李波欣喜地看到了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实践后的成长和变化。“学生们逐渐意识到,应该从大一、大二就逐渐培养自己的跨学科能力,以更好应对企业的需求。如果把科研工作者比作浪花,融入产业的海洋,能促进实现自身价值。”李波说。

  围绕更好地服务于“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关系”目标,李波组建完成了一支学科交叉、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创新研究团队,在智能和新能源汽车底盘系统优化与多物理场耦合技术、动力学与轻量化技术、汽车底盘协同控制技术、能量管理与优化技术等方向开始全面发力,并成为山东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李波与团队的伙伴们先后创新设计了具有高功率密度、快响应特性的纵向执行系统中的电驱动和制动系统结构,开展了基于直驱技术的线控底盘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每次说到团队,李波总是如数家珍,深深感恩团队的每一个伙伴。

  “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李波说,未来将在汽车智能底盘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农业机械和空地两用机械的智能底盘,将科研立项融入国家战略需求,用技术创新突破行业发展困境。“技术创新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么高的荣誉,而是要体现在产业效能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跃升。”李波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安俐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