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多元融合 AI赋能 产教协同
——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构建化工类研究生实践育人新模式

发稿时间:2025-08-09 12:17: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魏琴 任祥 马洪敏 吴丹 高中锋 王欢

  加强化工类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是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精准对接社会需求的核心驱动力。学院通过构建“多元融合、AI赋能、产教协同”的全链条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多元融合:构建“学科交叉+思政育人+国际视野”培养体系

  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化工类研究生为导向。在学科交叉方面,学院以化学学科为基础有机融合化工学科,围绕产业链和社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将教授郑庚修荣获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23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学院依托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及校外实习基地,打造“产·学·研·创”立体化多层级创新实践平台,提升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思政育人上,学院积极探索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融合机制,将课程与思政育人进行一体化设计,构筑“泛在”育人模式,实现“理论—实践”课程联动、思政育人全链条贯通。学院将思政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专业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中,教师通过介绍我国化工行业在艰苦条件下的发展历程,激发研究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在拓展国际视野上,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等多所海外高校共建“AI for Chemistry”在线课程,研究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通过以上举措,学院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AI赋能:打造“智能课程—虚拟实验—数据驱动”创新链

  考虑到传统的化工实验受到设备、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借助虚拟实验技术,打造了虚拟化工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安全的实验环境。在虚拟实验中,研究生可以模拟各种复杂的化工实验场景,如高温高压反应、危险化学品操作等,不用担心实验事故的发生。同时,研究生还可以反复进行实验操作,尝试不同的实验条件,深入探究实验原理和规律。在“化工分离过程”虚拟实验中,研究生通过模拟精馏、萃取等分离过程,能够直观观察到不同操作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离技术。虚拟实验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学院运用AI技术构建产业需求图谱,精准梳理化工产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例如,通过数字化解构课程知识体系,将头孢产业化等前沿成果转化为“绿色催化过程与工艺”等课程模块。建立课程年度更新机制,依据产业需求动态优化内容。构建多维度质量监测系统,以量化模型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基于机器学习,学院动态开发“化工新材料进展”等12门选修课程,其中“绿色催化过程与工艺”等6门课程获评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氨噻肟酸新工艺仿真——实训综合实验”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产教协同:形成“需求对接—联合攻关—成果反哺”共生机制

  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紧密围绕化工行业的发展需求,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院通过定期走访企业、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对化工人才的需求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学院及时调整化工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例如,企业提出对具有绿色化工技术和数字化管理能力的人才需求,学院便在课程中增加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开设了相应的实践课程,让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企业实际应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院通过与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形成专利技术23项,10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5亿元,与山东金城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学院聘请50名企业专家、国家级别人才担任校外导师,实施“校内理论奠基+企业实战攻坚”培养模式。近3年,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6%。依托以上成果,学院化工类学科获得国家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获批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6项、省级研究生学位优质案例库6项,20人获得国家或省级荣誉。

  未来,学院将继续聚焦提升化工类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多元融合、AI赋能、产教协同”的研究生实践育人新模式,为化工类研究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化工人才。

  (魏琴 任祥 马洪敏 吴丹 高中锋 王欢)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