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依托在视觉艺术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汇聚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与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创作能力与文化表达能力的高水平动画人才。多年来,动画专业在人物造型设计、镜头语言表达、叙事结构构建、视听语言整合等方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具有艺术涵养和技术素养的创作人才。
学院认为,新时代的动画创作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传统的动画原理与三维制作流程,精通镜头调度等专业技术,更应具备跨媒介思维与叙事策划能力,能够统筹AI工具与创作意图,将文化内容转化为具有时代精神的影像语言。此外,还需具备批判意识与伦理判断能力,在使用AI技术时能够增强版权意识与社会责任。动画专业秉持“人机协同、策划为核”的教学导向,推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践平台的全面升级,将AI技术引入动画教学环节,构建“绘图能力+Prompt(AI模型提示词)逻辑+跨媒介整合”的复合型教学模块,使学生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语境下拥有持续创作力、策展力与行业适应力。
聚焦时代变革:构建“策划者”导向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路径
在数字技术深刻影响艺术创作与传播方式的今天,学院动画教育正经历着从“匠型训练”向“策划型创造”的转变。学院紧扣时代脉搏,提出以创意策划为核心的育人理念,着力构建面向未来的教学新模式。面对传统技法训练周期长、行业创作逻辑重塑等挑战,学院摒弃单一技艺主导的培养模式,倡导将动画人才的培养重心转向文化洞察、视觉命题构建与跨媒介统筹等高阶能力,引导学生在作品中提出有意义的主题,统筹多源素材,形成系统表达。
在教学实践中,学院围绕“策划力”展开多维度探索:在角色课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社会议题设定角色的世界观,并通过技术手段开展视觉实验;在叙事教学中,鼓励学生撰写完整的动画提案,从内容设定到媒介输出,注重整体统筹能力的培养;设立专题工作坊和策展项目,将行业需求引入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力和社会适应力。通过一系列理念更新与教学创新的融合实践,动画专业正逐步构建起以策划统筹为核心、融合多种媒介形式与创作路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校动画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重塑课程结构:构建“技法+媒介+策划+伦理”融合课程体系
学院围绕动画专业核心能力,打破“技法为主、工具分科”的旧有架构,构建起“技法+媒介+策划+伦理”四元融合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强调从灵感生成到视觉转化、从创意统筹到跨媒介整合的全过程能力培养,不仅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还聚焦于培养视觉背后的思维逻辑等。
在课程结构设计中,递进式划分模块,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教学链条。在基础阶段,强化造型规律、镜头语言、叙事逻辑等动画核心素养,打牢学生的视觉表达根基;在中级阶段,引入影像策划与媒介整合课程,如“动画项目提案”“跨界影像创作”等,训练学生构建议题、梳理素材、制定实施路径的策划能力;在高级阶段,设立以“文化叙事与社会表达”“视觉表达与伦理责任”为核心的拓展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判断与公共责任,提升其思想深度与专业判断力。课程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协作与阶段评估等形式灵活呈现,打破单一工种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创作语境与表达平台。
这一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项目统筹力与表达精准度,更为其未来走向文化创意、视觉策划等复合型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体现了专业教学改革的系统性与前瞻性。
革新教学方法:以项目制与产教融合培养策划能力
在“从‘匠’到‘策划者’”育人逻辑的引导下,学院持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突出“项目为核、协同驱动、成果导向”的教学实践机制。学院将真实创作任务作为教学核心载体,通过课题引导、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以完整视觉策划案为成果的全过程学习。在课程中,学生是从内容构想、方案策划到媒介实现的全过程参与者,真正实现了角色身份的转变与能力结构的重构。
围绕这一目标,学院广泛推进产教融合,先后与动画公司、文化机构、城市宣传单位等合作共建实践平台,形成“真实命题进课堂、教学成果可落地”的协同育人机制。例如,在“关东文化主题动态漫画创作”中,学生需围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制定传播策略、撰写脚本提案、设计角色形象,并以动态漫画的形式呈现策划成果。教学中引入联合导师,参与项目全程指导与结项评审,让学生在真实的创作流程中提升提案能力、审美判断力与团队协作力。
教学方法的系统革新,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构思、统筹与表达的策划舞台,也使动画教学从以“做”为重转向以“想”为本,推动学生在思维层面完成从执行者到主导者的改变。
打造育人成效闭环:以评估创新与实践成果引导角色跃迁
在艺术创作流程不断融合技术与媒介的当下,学院动画教育的评价体系从“完成作品”向“生成能力”转变。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同步推进评价机制的系统革新,从以“技术完成度”为导向的评分体系转变为聚焦学生策划能力成长轨迹的多维评估体系。
新型评价机制突出“全过程记录+多维度评价+社会反馈引导”的三重导向,围绕“视觉命题完整性”“叙事逻辑清晰度”“跨媒介适配能力”与“社会传播潜力”4个核心维度展开综合考查。评价重心变为学生能否提出具有现实意义与文化深度的命题,能否搭建清晰的叙事结构,能否统筹媒介特性完成有效表达,并在一定社会场域中获得回应。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在创作中逐步具备多重能力。
以“数字动态漫画”课程为例,学生在课程初期即围绕现实议题展开主题构建,并围绕目标受众、传播语境等要素完成脚本策划、视觉草图与媒介布局。课程鼓励学生将创意推向现实语境,接受反馈与检验,实现作品价值的社会延伸。其中,作品《最后的山神》入选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项目,获得良好的公众反响。这一案例表明,评估机制的更新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质量,还促使学生主动建立了“创意—表达—传播”闭环,完成从创作者向内容统筹者的角色跃迁。
当AIGC深度介入艺术创作流程,逐渐成为创作链条中的“参与者”,学院动画教育的目标便不再是培养“更熟练的制作者”,而是要培育“更具‘策划力’的思维者”“更具统筹力的创作者”,动画教学的核心也不再停留在“画得好”,而是引导学生“想得远”“策得深”“统得广”,使学生在面对AIGC等智能创作技术时,能够做出判断、提出问题、统筹多源表达路径,从而在AI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出独特的声音。
(张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