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学生“种”出爆款微综艺,乡村烟火气收获百万流量!

发稿时间:2025-08-23 11:35:00 来源: 四川农村日报

  8月15日上午,烈日当空。在隆昌市石燕桥镇四方井村,三名大学生正俯身于一片农田之中,个个满头大汗。锄地、埋种、覆土……这些稍显生疏的动作,被两台架在田埂边的摄像机如实记录下来。此刻,他们正在拍摄一档属于自己的乡村微综艺《开种啦 大学生》。

  这档节目由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三位大三学生——唐红珍、施宇鹏和胥桃自主策划并制作。今年暑假,节目在短视频平台发布4期后,总播放量已突破200万,单条视频最高点赞超过2万,成功唤起了不少观众的情感共鸣。

  他们为何选择以微综艺的形式记录乡村?又凭借什么打动了屏幕另一端的观众?记者走进录制现场,探寻节目背后的故事。

  说干就干,青春视角下的乡村内容创作 

  节目的最初创意,源于唐红珍在课堂上的“灵光一现”。“暑假跟我回去种地吧!”唐红珍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引来了两位同学的快速响应。放假后,她拉着擅长摄像与剪辑的施宇鹏、负责配音与后勤的胥桃,一起回到了位于四方井村的奶奶家。

  “当时的确有点冲动,很怕辜负了伙伴们的信任。”但令她感动的是,无论是最初做决定,还是每次遇到困难,施宇鹏和胥桃的回应永远干脆利落:“干,就完了!”

  “最初就想拍点‘生存挑战’,记录我们在村里自力更生的故事。”唐红珍坦言,“我10岁以前一直在这个小山村生活,这里承载着我很多情感。希望通过视频,让更多人看到并喜欢上我的家乡。”

  首期视频完全在无预设状态下拍摄完成:老家房檐的蜘蛛网、烈日下龟裂的土地、拖着行李踉跄前行的身影……没有剧本,只有扑面而来的青涩、真实与烟火气。

  转折发生在第一期视频的剪辑方向。

  “剪辑的时候,我们自己都笑疯了。”施宇鹏说,那些自然流露的互动、手忙脚乱的务农初体验,以及团队成员精准吐槽的“神配音”,让零散的片段意外迸发出强烈的综艺感。他们决定将原计划的“生存挑战”纪录片,调整为轻快活泼的“微综艺”。

  7月5日,视频上线。短短一小时,播放量破万。“我每隔几分钟就刷新一次后台,浏览量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冲,心跳也跟着加快。”胥桃描述那晚的魔幻场景。截至8月20日,该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达107.9万,收获超过2万点赞和2500多条评论。

  真正令他们出乎意料的,是网友们的热烈反馈。“我以为我在看综艺。”“请我当嘉宾,我农村生活很有一套!”一条条这样的高赞评论,无疑是对节目创意和制作水准的肯定。

  观念碰撞,一场关于土地的“代沟”与和解 

  首期节目的热度还未褪去,三名年轻人却遭到了家人的质疑。

  在这个大多只有老人守护的村子,土地是他们一生的依靠。“家人的不支持,主要源于不理解。”唐红珍解释,“拍摄地点在我的爷爷奶奶家,他们种了一辈子地,很爱惜土地,怕我们糟蹋了庄稼,更不理解我读了大学为什么又回到农村‘瞎折腾’。”

  家住宜宾的胥桃则每天接到父母的“焦虑热线”:“儿子,天天搞这些能当饭吃?耽误了找工作怎么办?”

  这样的质疑并非没有来由。大三暑假通常是实习、考研、考公的黄金期。把时间浪费在拍视频上,在不少长辈看来是一种冒险。

  但随着节目一集集推出,家人的态度也在不知不觉中转变。

  “以为他们只是闹着玩,但每天一大早出门干活,晚上回来了还要熬夜做视频,没想到这么能吃苦。”提及孙女和她的同学们,唐红珍的奶奶温大余语气里满是骄傲,“他们干活也很踏实,种菜、抽水、挖地都学得很认真,还帮我们卖梨子。”

  胥桃的父母则通过视频,看到了儿子在田间地头展现出的另一面:不再是事事需要父母操心的孩子,而是一个有想法、能坚持的年轻人。他们开始在视频下方点赞留言,电话里的责备也渐渐变成了“记得按时吃饭”“注意防暑”的暖心叮嘱。 

  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辅导员闫小军也给予肯定:“大学生就应该接地气,把知识创意融进乡土,太棒了!”在他看来,这群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农村天地广阔,年轻人大有可为。

  直面挑战,要在土地中找到价值 

  创作的压力始终存在。施宇鹏的电脑里堆满了素材文件,“7分钟的成片往往需要从400G的原始素材中筛选。”团队面临着专业短板的挑战:叙事节奏、特效设计、互动环节等都需要摸索。

  然而,比技术短板更令人焦虑的,是流量的波动。首期视频爆红后,第二、三期的播放量出现明显下滑,最少时只有首期的十分之一。数据的断崖式下跌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也促使他们反思:“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综艺效果,反而忽略了农业本身的魅力?”

  在视频和后续直播的评论区中,他们注意到,真正打动观众的是推门可见的连绵群山、炊烟与鸡鸣交织的村落、路边挂着晨露的梨子,还有村民们笑着打招呼的淳朴模样。这些被他们最初视为普通的画面,恰恰构成了屏幕另一端无数人向往的乡村生活。

  于是,他们重新调整创作方向,决定让节目“沉下去”。“不再刻意追求综艺感,而是将镜头更多对准农耕生活的本来面貌,是劳作的汗水、作物的生长、人与土地之间最直接的对话与交换。”唐红珍说道。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四学年,三人毅然决定将《开种啦 大学生》升级为踏入社会前的实践课题,并将毕业论文深度融入这场乡村振兴实践。“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次暑期实践,”唐红珍认真地说,“它不该是‘暑期限定’的热闹,我们渴望用更长的时间,真正读懂脚下的土地。”

  价值,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他们开始憧憬更远的未来:或许有一天,能借助自媒体平台帮村民卖出自家的农产品,让更多人尝到地道的家乡味。

  “这片土地让我们被看见,我们也想让它被看见。” 胥桃望着远处起伏的丘陵,轻声说道。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