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学社团“百花园”,助力青春“绽芳华”

发稿时间:2025-09-02 10:05: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青春启航 奋斗有我】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杜泽锟

  在大学校园里,社团不仅是学生发展兴趣的乐园,更是锤炼能力、拓宽视野的“第二课堂”。科研探索、文化艺术、劳动实践、公益服务……各类社团以多样化的主题领域与活动形式,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搭建了广阔平台。

  新学期到来之际,加入社团“百花园”、收获成长、愉悦精神,是不少“校园新鲜人”的愿望和目标。社团如何通过特色发展助力学子成长?学校为社团建设提供了哪些支撑?学子该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各类社团中找到“心之所向”?记者走进高校,探访社团的蓬勃发展与独特价值,为新生提供一份“参与指南”。

  社团规模扩大,类型更丰富多样

  2024年9月,中国游泳名将、东南大学校友张雨霏亮相该校新生开学典礼,并与同学们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作为校游泳协会的发起人和会长,土木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郭天任对此记忆犹新。他介绍,协会精心安排了多个互动环节,还协助学姐与师生交流。“这场活动点燃了很多人对游泳的热情,不少师生到今天还津津乐道呢。”

  在郭天任看来,过去一年中,协会举办的每场游泳活动和友谊赛,都成为成员之间增进感情、互相学习的机会。“我们就是一个温暖且有活力的大家庭,大家因热爱游泳而相聚、成长,也因‘以泳会友’的理念结识志趣相投的伙伴,共度了许多难忘时光。”

  在一座座大学校园里,同样的爱好、兴趣,让青年学子们携手同行,亲如一家。

  “我们协会目前约有50人,规模虽不大,但氛围温暖友爱。会员们一起预订场地、挑选器材、训练切磋,这种共同参与的模式增强了归属感,大家也因此格外珍惜,每次训练或比赛前后都自觉整理器材,整个社团井然有序。”中国政法大学网球协会会长、刑事司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谭文豪真挚地说:“每年‘送大四’活动时,社团还会组织‘有缘人杯’比赛、合影和聚餐,为毕业生送上祝福。”

  记者采访发现,学生社团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社团百花齐放,为学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广阔舞台。如东南大学学生社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类别体系,涵盖文化体育类、自律互助类、学术科技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及思想政治类六大类别。

  “全校现有校级社团111个,仅过去一学年便新增8个,整体规模稳步扩大。近年来,社团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自主性、多样性与兴趣导向特征。”东南大学团委社团部部长李硕介绍,“其中,兴趣类社团增长势头尤为明显,新成立的橄榄球社精准契合学生兴趣偏好,未来飞行器俱乐部则紧跟科技发展潮流,以创新形式吸引成员参与。求是工作站等思想政治类社团的加入,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社团的品类结构,更以贴近学生的组织形态成为校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生力量,促进了社团趣味性与思想性的协同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社团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琇莹介绍,校内近三年新成立了两个体育类、一个文体类、两个学术科技类社团。其中,聆境音乐剧社作为新晋文体类社团,由学校“学习圈”孵化模式培育一年后正式成立,成立之初便推出《律政俏佳人》年度大戏,以改编经典吸引大量同学,演出时座无虚席。

  社团如何开展特色品牌活动?张琇莹表示,社团多样化,活动类型也日益丰富。例如,灵心手语协会定期开展手语培训,并每年组织志愿者前往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小桔灯儿童康复教育中心,为听障儿童提供一对一基础英语发音教学;农村与法治研究会多次举办普法宣传和模拟法庭活动,以生动方式弘扬法治精神,今年5月,该社团围绕劳动节主题,在北京昌平南邵镇开展线下普法,帮助居民了解宪法、民法典及劳动法等实用法律知识,收效良好。

  形成校园文化品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刚加入学生通讯社时,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凌瑾还是个“新闻小白”——只会按提纲机械化提问,语气拘谨,不擅长追问与互动。所幸,她得到了通讯社师兄师姐的耐心帮助,从策划、采访到写稿,各项能力都得到提升。

  渐渐地,她发现通讯社的工作并不轻松:时间紧、任务重、突发状况多,常常遇到“如何平衡学业、社团与生活”的难题。但也正因这些挑战,她学会了承担、坚持和应变,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并成长为社长。她说,这里不仅是学习新闻技能的地方,更教会她如何真诚对待事业、在忙碌中保持热爱。

  社团活动带来的成长,令东南大学求是工作站站长、能源与环境学院2022级本科生杨婧一感同身受。“求是”宣讲团是社团的品牌活动之一,参与其中的经历让她印象深刻。宣讲团从校史传承、红色经典、精神谱系、青年成长四大主题中挖掘选题,通过集体研讨反复打磨讲稿。“为提升宣讲效果,我们邀请校内外的老师、学长学姐分享技巧,传授实战经验。同学们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演练,从熟悉内容到调整语气、体态,渐渐地,曾经怯场的同学克服了心理障碍,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众人进行演讲。”

  中国政法大学准律师协会会长、民商经济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刘昊阳谈到,许多同学怀着对司法工作的憧憬加入“准律”,而协会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他以广受欢迎的法律援助活动为例:“尽管面临课业压力,高年级学生仍坚持为低年级同学开展培训。他们聚焦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劳动纠纷等常见咨询类型,系统传授专业知识、沟通技巧和文书写作经验,一批批‘准律师’就这样在‘传帮带’中成长起来”。

  “这里传递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一份求真务实的精神和致公为民的信念。”刘昊阳感慨道。

  “对于学生而言,社团是‘第二课堂’的核心载体,承担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的职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更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有力推动‘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起立体化成长平台。”李硕认为,“特色社团和品牌活动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更增强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学生社团也是学校开展活动的强劲助力,它们以灵活多元的组织形式和贴近学生的活动视角,为校园各类活动注入鲜活动力。”

  “社团活动集中展现学生的精神面貌、反映学生偏好的活动类型,为学校后续完善培养方案提供了重要的‘风向标’。而学校了解学生喜好、锚定育人方向,有助于孵化更多契合学生需求、帮助学生成才的社团。”张琇莹说。

  明确初衷,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

  大学社团具有很强的活跃度。“刚刚结束的2024-2025学年,去除常规体育赛事,我校社团面向全体学生举办的活动将近三百场。”张琇莹说。

  在西安交通大学,学生社团风采展示活动贯穿全年。“我们为社团提供了多样化展示平台,主要活动有每学年初的社团博览会、梧桐节社团文化展、樱花节社团文化展、校园开放日社团文化展等等,通过社团互动展示和表演等活动展现社团风采,推进文化交流;除此之外,社团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通过网络投票、答辩展示的形式进行,树立榜样标杆。”学校团委校园文化部部长姜飒介绍。

  对于“准大学生”来说,面对琳琅满目的社团活动、充满挑战的团队任务,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

  姜飒认为,参与社团能够锻炼统筹规划、领导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跳出书本,直面社会需求,通过与社会的深度互动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砺团队精神,践行社会担当,收获更多成长。

  李硕提醒,作为新生要明确参与初衷,避免盲目跟风。可先梳理自己的兴趣点、特长或希望提升的能力。想精进专业技能,就重点关注学术科技类社团;想培养艺术爱好,可留意文化艺术类社团等。避免因“别人都参加”而盲目加入多个社团,导致精力分散,反而难以深入体验。

  “社团活动是课堂学习的补充而非替代。新生应优先保证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和质量,再根据课程安排选择社团活动的频率,主动投入,深度参与,而非‘挂名’。加入社团后,可积极报名参与具体项目或任务,在实践中提升技能,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积累团队协作经验。同时,多与社团指导老师、学长学姐交流,获取成长建议,让社团经历真正成为个人发展的‘助推器’。”李硕说。

  对即将踏入社团的新生,各社团负责人也给出了中肯建议:中国政法大学准律师协会希望新生“心怀天下大义,为了实现心中的法治理想走进来”;书画协会提出“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校园生活,探索生活的无限可能”;网球协会强调“抱着享受网球的心态打网球......”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2日 14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