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学新生不必执着于“赢在起跑线”

发稿时间:2025-09-06 10:2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用一周时间,模拟大学4年”“打破挂科魔咒,提前锁定保研、奖学金”……这些都是“高大衔接班”的宣传标语。“高大衔接班”是教培机构推出的让准大学生提前学习高数、英语四六级、编程、公共必修课、生涯规划、保研、学生会竞选技巧、恋爱心理等大学知识的补习班,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高大衔接班”真的能赢在大学起跑线上吗?

  大学本身就是一座多元的竞技场:除了影响毕业、保研、奖学金、交换资格等的课程和绩点,还有拓宽知识面的学术讲座,促进兴趣和特长发展的社团活动,激发科研创新能力的竞赛项目……但机构再怎么面面俱到,都无法把“大学全景”压缩成短短几节课,反而可能把内卷“前置”,放大准大学生对未知竞争的焦虑。

  近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陆续开始优化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或取消绩点排名,或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高校淡化精细排名,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也是在鼓励大学生不必执着于为提升0.1分的绩点而“选水课刷分”,应当尝试开拓更多发展路径,锻炼开放创新和自主探索意识。

  除了内卷“前置”和放大焦虑,相当于把高中再延长3个月的“高大衔接班”还可能导致准大学生入学后对课堂失去新鲜感,而一些短期提分课程往往依靠刷题、背模板等旧有应试策略,容易让准大学生把高中的学习方法误当成大学学习的唯一路径,只追求成绩的短暂提升,而忽略了对独立、自主、创新、决策与心理调适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盲目“抢跑”获得的很可能不是先机,而是隐患。提前透支的好奇和灌输的知识可能让准大学生在真正需要主动探索的大学课堂上失去提问与试错的空间。所以,盲目“抢跑”弊大于利,不如选择科学“起跑”。

  “高大衔接”的核心其实是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大学生需要在比中小学更开放的大学课堂中,激发内在动机与创新精神,对专业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毕竟大学课堂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室和座位,除了老师的教授之外,更多的是查阅文献、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大学生也会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真正领先的人通常不是“抢跑”的人,而是能够利用课后时间跟着导师做田野调查、与外院同学共同孵化创业项目、把一门选修课论文作业投稿发表的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真正的领先者并不是抢跑,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与兴趣,在终点线尚不可见时依然目光炯炯向前的人。

  不少参加“高大衔接班”的准大学生不是自愿报名,而是家长为孩子报班。即使报的课程内容有“干货”,被动参与也会让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更别提不少课程会让学生思维固化。

  相关研究显示,社会就业现状、同辈压力、学校的学习氛围、家庭的过高期望、自身能力、他人社交媒体的生活分享等,是造成大学生“内卷”的重要原因。比起知识的被动输入,家长对职业、身份、社会地位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态度与行为,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家长往往对孩子怀有殷切期望,害怕孩子的前路不够平坦,但“爱之深”总以“责之切”的形式来表达,导致孩子不仅接收不到家长的关爱,反而更添心理负担。为孩子报名“高大衔接班”的家长反而易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在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更会将“人生只有一条标准轨道”的单一观念强行植入孩子的认知,最终把多元的未来压缩成一条拥挤不堪的独木桥。

  比起反复灌输“别挂科,别掉队”等观念,家长不如鼓励大学生去不同的单位实习,多与学长、学姐沟通了解本专业的不同就业方向,从而做出真正符合自身理想和兴趣的未来规划。比起干预个人选择,大学生更需要家长倾听自己的迷茫、困顿,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家长保持平和包容的心态,允许孩子犯错与失败,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激发内心的力量。所谓“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家长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唯有把“人生规划权”交还孩子,才能让他们在试错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磨练出对抗压力的能力。

  社会在发展,竞争在加剧,焦虑的大学新生不必执着于“赢在起跑线”,而要找到自我发展的独特价值,才能成为敢做梦、敢试错、敢跌倒,也敢爬起来的人。

  黄彬彬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