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赴广东韶关“赤崖镌痕,丹嶂砺心”丹霞地质地貌科普调研团队在观察土壤剖面。陈涛/摄
暑假期间,在安徽省宿州市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前,安徽师范大学“丰碑铸魂”实践团队的19名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师安建增和专业课教师潘晓军的指导下,收集陵园历史资料,梳理碑文背后的故事。3年来,这支团队实地调研了安徽16个地市224个革命历史碑刻。
这样的“行走”已是常态,该校从2001年起就开始探索社会实践“双导师制”,让思政课教师加入社会实践。24年过去,从团队试点到思政课教师全覆盖,从活动式开展到课程化实施,“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今年暑期,该校立足学科特色和社会需求,组建538支社会实践团队,10295名学生奔赴基层一线,681名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跟队指导,深入社区企业、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一线,形成了“带着问题走出去、带着答案回来学”的育人范式。
“丹霞山的每一层沙砾,都是地球亿万年的‘密码’,我们该怎么守护这份馈赠?”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师吴立的提问,引发了丹霞地质地貌调研团队的热烈讨论。跟队的思政课教师张涛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出两条交织的曲线:“这就是大家说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线,更是‘两山理念’的鲜活案例。”这堂将地理知识与政治理论深度耦合的“露天课程”,正是“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实践。
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安徽师范大学探索出“走看讲思做”五步教学法,以社会课堂动态地“走”为脉络,串联“看(认知)、讲(认识)、思(认可)、做(认同)”四个环节,让思政教育从书本里的文字变成行走中的实践。
“看”是社会观察训练,注重“有深度的发现”。法学院“点茶成金”团队在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碣石村调研时,听村支书谢长庚算起了一笔“生态账”:“我们把荒山变成茶园,红色茶旅引来游客,游客带火民宿,带动茶农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学生们的摄像机记录下茶园的忙碌,脑海中也刻下了对“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实践的认知。
“讲”是思想价值传导,追求“有温度的表达”。该校组建“青马宣讲团”,培训学生用方言、快板、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在芜湖市香格里拉社区,“江淮普法行”团队成员用“婆媳吵架”的情景剧,演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的内容;在安徽省金寨县光爱学校,音乐专业学生将扶贫故事谱写成山歌,让“共同富裕”的朴素道理随旋律流淌。这种“小切口讲大道理”的宣讲,已完成630余场,受众超3万人次。
“思”是认知层次深化。学校要求每个实践团队收集课程案例、讲稿和学生思考心得,完成1次党史国情课,组织1场实践感悟座谈,从具体现象倒推理论根源。该校“渔见新生”团队自2021年开始深入长江安徽段11个县区,行走5000多公里,开启安徽3万多名长江退捕渔民生计转型的系统性追踪研究。5年来,积累了86份退捕渔民典型案例,形成的政策建议被11个县区采纳。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评价:“这种思考不是书斋里的玄想,而是扎根现实土壤的理论生长。”
“做”则是主体行动转化,注重“有实效的贡献”。该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创办的“千方爱心学校”20年来接力支教,2200余名志愿者建立30多个支教点,累计服务乡村儿童逾万人次。
“以前讲‘乡村振兴’,只能引用政策文件;现在我会给学生看一起调研过的柳溪村的账本,讲村支书胡黎明怎么带着村民把荒山变成‘绿色银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张鑫说。
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让思政课有了“真材实料”。历史学院“近代城市遗址”调研团队整理的芜湖市老建筑资料,成了“文化传承课”的教学素材;美术学院学生记录的铁画技艺活化,走进了“艺术思政”课堂;教育科学学院的支教日记,成为“教育公平”主题讨论的实际案例。
更深刻的转化,反映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王倩雅在安徽省泾县参加竹编调研后,主动报名参加“非遗进校园”志愿服务。“以前觉得‘文化自信’离自己很远,直到看到老匠人用60年守住一门手艺,才明白我们这代人该扛什么责任。”她说。社会学专业的于雅雅从黄山茶区调研回来后,就开始复习备考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立志“要用专业服务让治理效能更快提升”。
“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课堂‘活’起来;体验升华为价值认同,让信仰‘树’起来;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让担当‘显’出来。在实践育人大课堂里,‘五步教学法’让实践成果真正成为育人养分。”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家平说。
田超 刘冠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