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中科技大学,闫帅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火爆校园,被学生们评为“华中科技大学最受学生欢迎课堂”;他的《深度中国》课程一度有1600多人争抢200个上课名额,上座率95%以上,结课评价更是好评如潮。
这位马克思主义学院85后副教授也曾面临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认真授课,却有学生记不住他的姓氏,称他为“马老师”;有学生请假条上写“上午有专业课,只能下午去看牙,因此请假”;课堂上低头写实验报告、赶专业课作业的大有人在。
但很快,同学们都爱上了这位“风趣又有料”的教师,他的思政课成为学生需要抢着上的“香饽饽”。
在这位“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看来,转变的关键在于“读懂学生、讲好故事、传递信仰”。
闫帅坦言,思政课教师面临着两重挑战。一方面,信息爆炸时代,年轻一代能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事件和各种各样观点,有些同学认为,思政课讲的东西已经“过时”。另一方面,新生代视野更开阔,对思政课堂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时,有同学表示去骑行过;在讲美国大选时,有学生表示目睹过现场集会。“不做研究的老师讲不好思政课。”闫帅直言,解决本领恐慌的核心在于“以更新的知识、更深的观点来唤起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引领学生,讲深、讲透、讲活信仰的力量”。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闫帅发现,他们更在意的是课堂中理论深度与趣味的结合。那么,如何将看似显而易见的内容讲得更深入、更生动?
闫帅认为课堂上需要深耕“四种语言”:用“党言党语”做到思想引领;用“行言行语”做学理研究;用“青言青语”回应青年困惑;用“网言网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对于闫帅来说,思政课教师的底气,既来自知识厚度,更来自对真理、对党的理论路线的信仰程度——“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他曾在课堂上问光电学院的同学们:有人说不上《概论》课也不影响学生造芯片,你们怎么看?一名学生高声回答:“不学《概论》不影响我造芯片;但是不学《概论》,我们就不知道我们为谁、为何造芯片,心灵没有归属。”
这让闫帅再一次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价值,他注意到现场的掌声,还看到有同学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是在场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声音。”
“如果学生关注的问题,我们没有及时给予解答,那么学生会产生误解,由此陷入到‘思政课无用’的逻辑。”长期的无效沟通交流,课堂中的学生就变成“沉默的大多数”,即使部分学生本身有沟通的需要,也会渐渐沉默。闫帅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解释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思政课既要接天听,也要接地气,要回应学生关切。”针对年轻人的三大核心关切:就业压力、婚恋交友、住房安居,他将国家正在为青年解决问题的努力,清晰、具体地融入课堂。在他看来,讲解相关政策就不能空谈理想,要让大家知道“青年保障房”的具体政策落地的路线图;他尝试引导学生辨析“奋斗”与“内卷”的本质区别,还计划与学生开展“奋斗观大讨论”。
瞄准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闫帅提出了分众化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定制教学内容与深度。例如,面向新闻学院的同学,他会布置“新闻播报与深度评论结合”的作业,要求学生对时事热点进行5分钟结构化分析,锻炼其运用理论剖析现实的能力。
学生们的创造力总是让闫帅眼前一亮,他发现与学生共创思政课是切实可行的,甚至将同学们请到了《概论》集体备课会上。学生代表分别以“荣华新生记——一个纺织厂老板的抉择”和“赤水风云”为主题,展示了他们设计的互动教学游戏,通过AI生成的图像和语音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参会老师们纷纷表示,这种新颖的互动内容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张茗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