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巍巍,清水悠悠;菁菁学府,郁郁庠序。宁夏师范大学坐落于六盘山下历史文化名城——固原市,是宁夏仅有的本科类公办师范大学。宁夏师范大学始于大势,成于坚守。学校肇始于1975年创建的六盘山大学,1978年获批建立固原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宁夏师范学院,2024年更名为宁夏师范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86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2201人。
五十年栉风沐雨,五十载春华秋实。50年来,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模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扎根六盘大地,矢志教育报国。一代代宁师人笃定自励,精耕细作,接续奋斗,形成了“红色基因一脉相承,家国情怀一条主线,务实教学一以贯之,服务基层一心一意”的办学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6万余人,被誉为“六盘山下人才基地,宁南山区教师摇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成果丰富。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殊荣。
立德树人 勇担使命
五十载筚路蓝缕,教泽绵长;半世纪滋兰树蕙,桃李芬芳。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植红色沃土,深耕师范教育,逐步形成“红色铸魂、师范立本、数智赋能”的育人特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凝心铸魂,育人育心。20世纪70年代,一批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学府的青年才俊自觉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远赴祖国西部的宁南山区,喝着苦咸水,吃着玉米面,校舍自己盖,教材自己编,教具自己做,把青春年华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信念才智撑起了宁夏教育的一片蓝天,“先生之风”两代师表共育,山高水长、绵延赓续。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和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有效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积极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十大育人”工作体系和评价体系,持续深化“五育并举、融合发展”育人实践,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行走的美育课堂”育人品牌,扎实开展“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第一课,学院书记、院长第一讲”、全体干部“七进一交友”活动,探索形成了“管理、引导、激励”“三位一体”的学风建设模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涌现出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何桂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张小玲,鲁迅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石舒清等为代表的大批优秀校友,为区域壮阔的蝶变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师范立本,夯实根基。学校因师范而立、因师范而兴、因师范而强,始终聚焦教师教育主业,做优做强师范教育,是自治区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单位和自治区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招生培养院校。挂牌成立宁夏基础教育质量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深度参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培”“区培”“县培”项目,逐步形成职前职后贯通、研究与实践互促、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的教师教育体系和第一二课堂相衔接、课内外相结合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考评体系,构建“教、研、训、赛”四维驱动的师范生培养模式。近年来,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宁夏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7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大学生教师教育技能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10个、一流课程66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班11个、一流基层教学组织15个、自治区教学名师11个,15个专业已完成国家教育部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累计培养师范类人才近4万人,以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化学教师“园丁奖”获得者刘俊,全国模范教师贾永宏,全国优秀教师孙晓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校友成为宁夏基础教育的专家。
数智赋能,助推创新。学校紧抓“互联网+教育”、教育数字化新机遇,以数智赋能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保障改革,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入选自治区高水平本科教育试点学校、“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和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学校,获批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研究基地,立项建设宁夏数字教育研究院,联合华中师范大学构建“宁师智雁”智慧教学平台,形成“智慧教学空间—智能教学平台—数字实践中心—质量保障系统”“四位一体”数字基座,实现教学全要素数字化重构。同时同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以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构建“一基三智+X”课程体系,设置数字素养、智能教学等模块,开发“实学+实训”导向课程资源。2024年,学校教育数字化成果“启道未来教师智能化服务平台”获全国“数据要素×”大赛宁夏分赛二等奖,为区域教育数据要素配置改革提供了“宁师智慧”。
躬耕科研 研精覃思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强师、优文、重理、拓工”为学科发展导向,聚焦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推动科学研究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高水平教育教学、教学研究与科研团队,提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能力。
学科强校,求真探微。一代代宁师人孜孜以求、甘为人梯,不断推动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2012年学校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被自治区列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有9个学科门类,5个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以教育学为龙头,文学、理学为支撑,工学、管理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按照加强一流学科、培育特色优势学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思路,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现有自治区西部一流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6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2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1个,形成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的学科发展体系。
搭建平台,砥砺深耕。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学校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以“有组织科研”为导向,聚焦教育学、材料科学、生态环境、区域文化等重点领域,逐步形成了一批结构合理、方向明确、富有活力的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现有国家教育部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管理部门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新型高校智库2个、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2个、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3个、自治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1个,搭建起“多学科覆盖、多平台协同、多元化产出”的科研创新载体,获得国家教育部门第七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4项以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重大研发项目及横向项目的数量增长迅速,科研成果产出、转化质量快速提升,服务国家、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高。
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学校持续加强“三讲堂一论坛”建设,挖掘内部资源,拓展外部资源,通过举办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构筑科技创新平台,为区域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六盘山论坛”是学校联合北京大学发起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区域高水平学术交流的亮丽名片,备受学界业界关注。近3年,邀请10余名院士、百余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行业领域35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活动400余场,聚焦学科前沿,搭建“政产学研”协作平台,推动西部绿色创新和产业升级,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提升师生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推动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研反哺教学的积极作用,推动科研平台向全体学生开放,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特色,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指导学生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近年获立国家和自治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72项,获国家专利134项、软件著作权75项。
服务社会 固本开新
学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深度融入宁夏“三区建设”和固原“两个市”建设,书写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新篇章。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学校主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自治区“两化一振兴”部署,将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与区域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建立全校干部联户帮扶机制,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驻村干部、科技指导员,投入帮扶资金,培训指导帮扶村民2万余人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建立示范田,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以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三下乡”社会实践、“小树苗”进大学为载体,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支教支农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志愿服务行动,促进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校发起的东西部10所高校共同参与的东西部高校共青团协作共建“教育扶贫基地”活动,创造出宁夏青年脱贫攻坚新模式。
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学校依托国家、自治区级教学实验研究平台,持续优化“U—G—S”双向奔赴的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共建优质“三习”实践基地,打造多层次、多向度卓越教师职业发展模式,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打造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协同培养卓越教师,联合举办基础教育论坛,开展智慧走教,承担中小学教师职中职后教育培训,与地方教研机构、中小学建立教研共同体,发挥附属中小学示范带动作用,服务基础教育发展改革,做大做强教师培养培训“母机”。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0个、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21个、卓越教师培养合作品牌项目18个。
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部署要求,围绕“六新六特六优+N”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自治区级现代电力产业学院1个、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产业学院等校级现代产业学院4个,新建资源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和人工智能与教育新质生产力研究院,整合资源、聚合队伍、搭建平台、优化模式,建设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应用型专业群”,构建全方位、多领域、需求导向的产业服务体系,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大力支持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科研合作,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在智慧农业、信息技术、新能源、新型材料、六盘山中药材、山区农村信息化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等领域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文化育人 赓续文脉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流文化,涵育特色文化,培育文化品牌,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化条件和育人环境。
传承红色基因,创新育人模式。学校坚持以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蓄力打造的地方红色文化特色思政课育人模式,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从红色文化中不断汲取精神养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成立学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中心,整合宁南山区30余个实践基地,通过“共享师资+共建课堂+共研课题”模式,开发覆盖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衔接课程群,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融合。师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红军粉的故事》将地方党史、军民鱼水情、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搬上舞台,荣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甲组一等奖及艺术表演类优秀创作奖。
打造文化品牌,涵育时代新人。学校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实施“大先生”培育行动,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各环节。通过承办全国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示范宣讲、全国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全区情境育人思政课等大型文化活动,以及连续举办的41届“五项全能”基本功大赛和25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精心打造的“宁师之声”音乐季、“文化名人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校园文化品牌,推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文化浸润,激发强国志报国行。
推动文化创新,繁荣地方文化。学校积极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编纂出版“学人文库”“六盘山文库”系列丛书,在六盘山地区文献整理与研究、民间故事挖掘、戏曲演出史料整理、地方志标注、非遗传承研究、明清宁夏人士研究、固原丝路文化研究等领域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推动地方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作出重要贡献。1982年成立的“北斗文学社”和1998年设立的西海固文学研究所,孕育了“西海固文学”,成为“西海固文学现象”的发源地,极大推动了区域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走出了一批以石舒清为代表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
开放办学 协同提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开展国内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引进来”“走出去”,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新局面。
校地校企,合作共赢。学校坚持“开放活校,共建共赢”的发展战略,深化校地、校校、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与宁夏五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开展专家咨询指导和文旅景观设计,承办文化艺术展演巡演,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转化,全口径衔接乡村振兴。与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合作开展常态化、机制化教育帮扶、教师培训,通过联合教研、课题共研、人才共育,推动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由“点式互动”向“链式协同”转变,提升学校开放办学活力、引领服务能力。紧扣“企业所需、学校所能”,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就业实习一体化建设,联合打造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开展科研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有效促进人才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变,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协同协作,提质增效。学校依托对口支援、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联合办学、友好合作等政策支持,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协同联动,持续为建成高水平师范教育注入强劲动能。成立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宁夏分中心,有效融入“黄河流域大学联盟”,通过柔性引进院士团队、特聘教授、选派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干部挂职锻炼、干部教师培训、学生联合培养、联合申报项目等组团式帮扶和深度融合支持,为加速重构学校“高水平教师队伍—高质量学科体系—高效能育人机制”教师教育生态链、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核心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了优师强师的双向奔赴。
国际合作,多点推进。2016年,学校获批外国留学生招生资质,招收培养留学生,国际化办学进入新阶段。学校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与国(境)外40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近年来,选派近千名师生赴国(境)外高校访学交流,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成立外语教学行动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中外学生夏令营活动,参加世界中文大会、中国—中亚合作论坛,为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提供语言服务和志愿服务,承办“海外优秀华文教师研习班”、沙特西部地区中文书法大赛,共建中文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等,拓宽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潮平两岸阔,风正好扬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特色发展为引擎、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强校为支撑、改革创新为动力、开放办学为路径,以“创博”工作为契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结构合理、体系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突出的西部地区高水平师范大学,回答好“教育强国,宁师何为;教育强区,宁师有为”的时代答卷,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宁师智慧和力量。
(宁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