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四川美术学院:立足艺术教育特色 探索中国人物画教学与红色文化融合路径

发稿时间:2025-09-15 10:03:00 来源: 光明日报

  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红色文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四川美术学院立足艺术教育特色,积极探索中国人物画教学与红色文化的融合路径,从课程体系构建、思政元素挖掘、作品传播推广及实践基地联动等维度切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模式,为培养兼具艺术造诣与红色情怀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鉴。

  课程设置:

  构建红色文化浸润的专业教学体系

  学院在中国人物画教学中,将红色文化元素系统融入课程设计,形成“基础认知—专业创作—成果拓展”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在基础教学阶段,开设“红色美术经典赏析”专题课程,选取《流民图》《铁蹄洪流》等近现代红色题材代表作,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构图技法、情感表达等维度剖析作品,既提升审美能力,又深化对中国革命历程的认知。邀请知名艺术家进课堂,通过分享创作经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作品的选题、立意和具体绘制过程等,理解艺术作品承载的时代使命。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将红色主题与创作实践结合。在“人物画创作课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以革命先烈、时代楷模等为原型进行创作,要求作品不仅具备笔墨技法的专业性,更要注重传递精神内涵。在以“烈火中永生”为主题的创作单元,学生需深入研究邱少云等人物事迹,通过线条、色彩的运用塑造英雄形象,实现技术训练与主题表达的统一。此外,学院积极开展红色地域文化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赴红岩博物馆、渣滓洞等红色基地实地采风,收集人物素材,感悟地域红色文化特质,为创作积累鲜活素材。

  课程思政:

  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内核

  学院在中国人物画教学中,注重从红色文化中提炼育人元素,通过“技法传授+精神浸润”的双融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将红色故事与主题性创作相结合,实行项目制教学,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代表性。结合重庆地域特点的红色文化,2022年至2024年,前后组织4个年级百余名学生参与完成《烈火中永生》《聂荣臻元帅》两组中国画形式的连环画,绘制书画作品200余件。项目制教学以“就画论史、以史释画”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精准把握创作主题和精神内涵。学生通过整合邱少云、聂荣臻的资料,将零散的史料串联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展现两位英雄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矢志奋斗的形象,从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并通过中国画和书法作品展现出红色文化不同时期的传承与创新。

  作品宣传:

  以艺术创作传播红色精神

  学院以创作实践为抓手,推动红色主题人物画作品的孵化与传播,形成“创作—展览—研讨—推广”的完整链条。学院高度重视并鼓励学生进行主题性创作,积极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红岩丹心——主题美术展”等红色主题作品展览,集中展示师生创作成果。展览期间同步开展学术研讨会,邀请党史专家、艺术评论家与师生共同探讨红色题材的当代转化,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学术价值。在新媒体传播方面,学校和展览承办单位一起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对展览进行宣传,积极推送师生作品,配以创作手记和党史解读,增强传播的亲和力。

  红色基地联动:

  打造沉浸式实践教学平台

  学院与多地红色基地建立合作机制,构建“实地体验—写生创作—社会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学院与红岩博物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等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写生活动。学生在革命旧址现场观察历史文物、聆听讲解,以速写、素描等形式记录所见所感,将静态展览转化为动态创作,并衍生出文创产品助力红色文化传播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项目制课程作品《在烈火中永生》的文创衍生品在区大学生文创产品创意大赛中获奖。通过与红色基地合作开展项目,在丰富基地展陈资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创作—文创—宣传”的闭环。

  学院在中国人物画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的实践,是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有益探索。通过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构建、思政元素的精准化挖掘、作品传播的立体化推进及实践基地的深度化联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厚植了红色基因,实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李 杰 王亚崴)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