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匠心”文修社团——
用指尖“唤醒”历史

发稿时间:2025-09-15 10:1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4年夏天,30余份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地契被送往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古籍修复室——这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匠心”文修社团走进济南市莱芜区马杓湾村,从当地村民手中“挽救”的一批文物。

  “村民们知道这些地契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物件,应当加以保护,却苦于不知道如何行动。”“匠心”文修社团指导教师谷月说,他们的到来让当地村民看到了这些地契被修复及妥善保存的可能性。

  成立于2018年的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匠心”文修社团,依托文物与艺术系的专业优势与实践平台,致力于让传统技艺在指尖“活”起来,既开展纸质文物修复、青铜器修复、陶瓷修复、陶艺、木雕、篆刻等专业实训,也发展装裱、拓片、鱼拓、“天一”收藏、“颂善”文创等兴趣小组,同时赋能“专业+非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实际见到村民们保存的地契前,社团成员李冰对它们的脆弱状态有所设想,但实际情况仍然出乎意料。“纸张泛黄脆化,边缘布满虫蛀的小洞,一些折痕处几乎一碰就要断裂。”还未正式开始修复工作,成员们已经预感到,这将是一次艰难而持久的历程。为了修补地契缺失的部分,李冰所在的小组找来四五种年份和材质不同的仿古补纸,利用显微镜一张张比对原纸的纤维粗细,对着强光对比它们的透光度和颜色,直到找到近乎完全匹配的一小片。匹配补纸与原纸的过程更是极为考验耐心:蘸取特制糨糊,用极细毛笔尖涂抹缺口边缘;再将补纸轻轻覆盖上去,用修复熨斗在低温下一点点烫压平整……

  “虽然墨迹已经黯淡,但我依旧能够辨识出‘光绪十三年’‘立卖契人’‘中保人’等字眼。”李冰熟悉教科书中宏大的历史事件,而这些私章、红手印和它们背后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令她感到有些陌生又无比震撼,她萌生出了“唤醒”历史的强烈使命感。

  “修书如修心”,这是社团指导老师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补缀之时,社团成员郑金悦从这些记录中读出了许多人情冷暖。“很多地契反映的是宗族或是邻里间的牵绊,还有些是遭遇窘境的人不得已将房屋抵押出去。”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情景在她眼前浮现。

  李冰原本认为,地契就是一份法律凭证,而当她逐字辨认时,发现这还是一本微缩的地方史,承载了一个村落的经济活动、社会关系和风土人情。在朝夕相处的几个月中,社团成员与地契“对话”,让这些岁月的见证者再度“发声”。

  如今,修复完毕的马杓湾村地契正在当地民俗馆、村史馆展出。短短一年间,地契“旧貌换新颜”,祖辈维持生计的“符号”在百年后得到呵护,这对于当地村民和社团成员都是极大的振奋。

  除了开展文物修复工作,近年来,“匠心”文修社团步履不停,还深入周边社区与校园,让积淀已久的修复技艺与国潮相融合。在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桑园公社桑蚕文化园,“匠心”文修社团曾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活动。在鱼拓展区,拓片上栩栩如生的形象吸引了大批参观者驻足。社团成员们根据鱼身原本的颜色,运用丙烯颜料细致地调出浓色、中色和淡色,再在两轮刻画润色后,将鱼身拓于皮纸之上,驻足的观众也忍不住上手体验。

  李冰发现,参与者在拓印时大多非常“较真”,不仅动作小心谨慎,还会主动向社团成员和周边人请教要领。力道不同,上色水平不同,鱼拓在观众们手中最终也呈现出各色模样。“一些体验者感叹这门技艺的精巧,还有观众好奇地询问我们专业的‘幕后工作’。我想能让这样相对小众的传统手艺在观众脑海中留下一笔,揭开一点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正是我们组织活动的意义所在。”

  在“匠心”文修社团近7年的发展历程中,社团成员通过专业实训谙熟技艺,追求匠心。他们在薪火相传中、情感流动中,让传统文化跨越千年时光,在今天重放光彩。

  实习生 何烨 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刘俞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5日 06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