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13所高校深度参与、30余所学校开放选用——
安徽高校合力研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发稿时间:2025-09-23 10:00: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课程正加速走进高校。

  今年初,由安徽省教育厅指导,安徽大学联合在皖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同运营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正式上线。课程由“1+M+N”体系构成,其中“1”为AI基础知识,“M”为“AI+学科”,“N”为“AI+产业”,以此将学科前沿理论、产业实践应用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既能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技术,又能培养学生的学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安徽省13所高校根据学科所长深度参与课程建设,目前已面向全省30余所高校开放选用。

  “学科引领”“产教融合”“一盘棋规划”等成为安徽人工智能通识课体系的显著特征。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13所高校的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1个优势学科大类,该课程体系涵盖18个专题。产教融合方面,该课程体系围绕安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探索“课程内容对接产业需求、教学场景融入真实项目”的产教融合新路径,选用企业真实项目或前沿技术场景,凸显产业导向性和实践价值。

  除此之外,安徽还设立了“安徽省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心”,形成“建用一体”的高效运营机制,持续推进课程资源迭代更新,不断扩大课程影响力和覆盖面,赋能安徽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省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就像一场‘及时雨’,为我校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全链条’支撑。”安徽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学俊表示,过去校内通识课程存在内容碎片化、学科壁垒明显的问题,如今能够系统化重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框架,将人工智能思维融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让学生从大一就接触学科前沿知识,实现“以通促专、通专融合”,为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及课程带来的教学便利,承担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的合肥师范学院教师苏喻表示:“通过政府主导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不仅有效破解了教师‘单打独斗’的备课困境,更构建起‘减负增效’的教学新范式,标准化课程体系既减轻了教师自主研发压力,又通过统一质量标准确保教学效果,形成教学质量与教师效能的双重提升。”

  未来安徽将充分用好省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多种形式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挥高等教育引领作用,以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为基础,探索构建大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

责任编辑:方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