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发稿时间:2025-09-27 11:34: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分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的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围绕扩岗位、促对接、暖帮扶、优结构,推出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政策举措,全面提速工作进程,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发挥政策效应,拓展就业增量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

  从市场端拓空间。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打出“组合拳”,推出系列促就业政策举措,拓展吸纳就业空间,推动31个省份和兵团结合区域定位、产业发展、消费需求等特点,及时出台地方性扩岗增量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开展“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目前已面向2025届高校毕业生提供中小企业岗位超108万个。民政部指导社会组织用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支持社会组织增加招录高校毕业生超10万人。

  从政策端扩增量。国务院国资委实施国有企业招聘扩容计划,指导推动国有企业面向基层一线和产业一线开拓3万个岗位增量。共青团中央推动“西部计划”扩容。同时,支持地方开发政策性增量岗位。比如,内蒙古实施社区民生志愿服务计划招募5000人;四川投入超10亿元,在司法、医卫、农技等领域实施11个项目,共开发12万余个岗位。

  提升对接效能,精准匹配人岗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教育部着眼快速促进精准匹配,开展“双万”行动,带动校园招聘服务升级。汇聚行业岗位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千行万业人才招聘会”112场,汇集岗位超260万个。强化区域招聘协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性就业大市场,面向重点区域举办系列“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汇集提供岗位超20万个。地方和高校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重点组织“访市拓岗”“访县拓岗”“访园拓岗”,邀请企业进校招聘。重庆持续推进访企拓岗,组织高校聚焦主干学科专业深入企业,全年走访企业1.3万家,拓展岗位19.9万个。

  持续强化数字赋能就业服务,全面启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智能化升级建设。实施“共建共享岗位精选计划”,深化与社会招聘机构合作,发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双高”职业学校等共享岗位资源,开展线上专场招聘。构建人岗匹配、专岗匹配大模型,对求职者能力、性格、职业倾向等进行全面评估,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推出就业服务智能体“智慧小业”,提供更加智能、便捷和精准的咨询指导和岗位对接等服务。

  聚焦生涯教育与观念引导,开展系列就业教育活动。举办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累计报名参赛超1500万人,覆盖高校2763所,会同央视录制大赛风采展示节目,宣传典型人物事迹,引导更多大学生提升学业与职业规划能力。组织“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推荐,选树458名基层就业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基于客观实际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北京建筑大学引导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西部地区就业和参军入伍的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

  兜牢民生底线,强化困难群体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教育部指导各地各高校用好“清单式”帮扶机制,分类建档精准帮扶,为困难群体毕业生提供有温度、有针对性的帮扶服务。会同相关部门实施困难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组织高校团干部与帮扶对象“一对一”结对,开展摸清就业意向、提供职业规划、推荐岗位信息、帮助解决困难、关注就业进展、持续跟踪辅导等全链条就业服务,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就业。目前已结对帮扶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毕业生近2万人。

  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地方实施“宏志助航”项目,举办“宏志助航”专场招聘活动1705场,提供岗位170余万个。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扩大“宏志助航”项目培训规模,开展地方性困难群体就业能力培训。北京2025年“宏志助航”项目培训人数同比增加10%。重庆配套实施地方“宏志助航”项目,累计培训就业困难毕业生8000人。广西师范大学组织“宏志助航”精准帮扶双选会,帮助困难群体毕业生尽早就业。

  有组织推动跨区域校地对接帮扶。开展“百县对百校促就业”活动,挖潜汇集全国县域内特别是百强县优质企业岗位资源,先后在浙江宁波、江苏昆山等地举办校企对接和人才招聘会6场,推动126个百强县市的千余家企业与470所就业工作基础薄弱校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东中西部就业资源互通与人才双向流动。推出出行优惠服务,会同共青团中央通过“青年驿站”提供异地求职住宿优惠,鼓励各地为异地求职困难毕业生发放交通补贴。

  做好离校不断线接续服务。7月底,首次召开离校后就业工作会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强化与本地人社部门协同,提前半个月完成与人社部门信息移交。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上线“离校后就业服务”小程序,为登记的近万名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超3.2万条。温州大学组建“师兄师姐公益就业导师团”,“校友导师”为求职就业指点迷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王伟民离校后经学校推荐成功入职心仪岗位后说:“学校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安置’我,而是根据我会什么、需要什么真心实意帮助我。”

  优化供需适配,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教育部稳步推进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建设。目前已归集供需两端40.7亿条数据,具备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学科专业调整研判等功能,从规模结构、学科专业、人才流动、人才需求等多个维度,分级分类开展部分省域、高校人才供需适配分析。

  持续开展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通过校企联合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重点领域校企合作、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等合作,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今年3月,教育部部署面向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帮助高校提升学生人工智能领域岗位认知、实习实践和就业能力,促进更好就业。

  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立足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帮助学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助力毕业生在离校前迅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面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紧缺产业领域的60个重点建设方向,指导各地各校开设2654个“微专业”,帮助7.4万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新设“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专题,遴选1455门优质课程资源,线上学习人数39.7万。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国计民生、牵动千家万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教育部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会同相关部门通过系列政策举措和服务,持续做实做细促就业工作,全力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