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一株小麦连起的文化根脉与世界桥梁

发稿时间:2025-09-29 09:5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间教室里,一麦相承非遗社团指导老师、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旅与厨艺学院副教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曹州面人”第六代传承人闫宏宇拈起几种颜色的面团,经过揉、捏、切、展、压等步骤,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面人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有时,她带着同学们手持几根麦秸,手指翻飞间,一只栩栩如生的草编小青蛙、一对精致的草编耳坠跃然掌心。

  2022年9月,闫宏宇在学校设立了一麦相承非遗社团,教社团同学们面塑技艺和草编技艺。社团以兴趣为导向,但也与同学们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少儿手工艺制作,“或许出于这个原因,很多同学对草编、面塑格外感兴趣”。研学相关专业、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是参与社团的主力人群,经常有学生在参加设计类赛事时,以非遗手工艺为题材。“同学们系统学习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会更深入,他们设计出的作品也更具震撼力和传播力。”闫宏宇说。

  在社团里,闫宏宇向学生传递的,远不止技艺本身,她想通过麦秆和面粉的乡土故事,向同学们讲述一株小麦背后的文化传承。在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在的山东胶州,曾出土4000多年前的碳化小麦粒,将当地小麦种植的历史溯源至一个古老的年代。先民把麦粒磨成面粉,不仅用于制作食物,还用来制作有审美价值的面塑;麦收后留下的麦秸,则是草编的原料。“我们从考古实证讲起,告诉学生,非遗手工艺的产生,是先人的智慧完成了从‘生存’到‘生活’,从‘实用’到‘审美’的跃升。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手中的技艺与脚下这片土地的千年文明一脉相承时,那种文化自信和乡土情结是自然萌发的。”

  通过一麦相承非遗社团,非遗不仅在“传下来”,还正在“走出去”。胶州是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核心区,地处胶州的青岛幼师高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上除了注重技能与工匠精神,还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闫宏宇常常带社团同学一起,在上合国家交流活动中教国际友人捏面人、做草编,闫宏宇主讲,社团同学当助教。2024年,社团成员蒋雨婷就参与了“邂逅上合·美丽青岛”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制作面塑大熊猫。“同学们在和外国友人的交流中开阔了视野,当他们看到其他国家的朋友都那么喜欢我们的非遗手工艺,也会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社团成员带着非遗“出海”的过程中,“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同时在他们的心中凝结。

  闫宏宇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国立大学访学。她不仅把面塑技艺带到当地,还惊喜地发现,她从家族长辈那里学到的传统草编技艺,与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白俄罗斯草编技艺,宛如人类文化宝库中两支不谋而合的根脉,一根小小的、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植物茎秆,激发出异曲同工的艺术创造,连接起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闫宏宇带着中国的草编技艺,与白俄罗斯的草编艺术家们进行了深入的技艺碰撞与学术交流。回国后,她将这段关于两个国家传统艺术的佳话讲给学生听,发现很多同学把这个故事记在了心里。蒋雨婷在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实习期间,为外国游客生动讲述中国草编与其他上合组织成员国的草编的异同。“在博览中心观看展品时,我还发现白俄罗斯的庆典面包制作工艺与中国面塑中的花饽饽制作技艺在原料选择和文化寓意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是以小麦为原料,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让蒋雨婷深刻认识到,非遗技艺不仅是民族的瑰宝,更是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

  在闫宏宇看来,社团传递的非遗技艺与文化如同一把钥匙,为学生打开了通往文化根脉深处的大门,它也是一座桥梁,让中国古老的智慧以最亲切、最直观的方式走向世界,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民心相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 实习生 王辰洛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9日 03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