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青岛科技大学学子:躬行万里锤炼“橡胶品格”

发稿时间:2025-10-07 09:1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新疆克拉玛依市城南社区活动室内,20多个不同民族的孩子们正围着“小老师”们学画石榴。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在观摩后拿起一幅画作,对“小老师”们说:“看,这就是‘橡胶品格’中的‘同心协力’。你们正在把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种子,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这群“小老师”,就是来自青岛科技大学“践行‘橡胶品格’ 石榴花开丝路”实践团的志愿者,他们跨越3622公里,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活泼的普通话推广课。

  今年暑期,从东海之滨到西部村小,从智能工厂到田间地头,一场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由青岛科技大学团委全域布局的社会实践全面铺开。其核心主线,正是将这所大学独有的精神基因,以“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为核心内涵的“橡胶品格”,通过构建实践育人“大课堂”,锻造成两万余名青年学子身上坚硬的骨骼。

  精密组织:一盘棋布局万里实践

  社会实践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要打造的是全程贯通、全员参与、全域覆盖的实践育人体系。”该校团委书记刘跃宁表示。

  今年年初,该校团委就开始谋划布局社会实践工作,聚焦赋能学生成长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育人目标,围绕“橡胶品格”的深刻内涵,细分出“理论宣讲、红色教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基层服务”等五大实践主板块。

  同时,主动加强与宣传、统战、学工、教务等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的工作联动,设置清廉校园、招生宣讲、推普助兴等七大校级专项,为不同专业、不同志向的学生量身定制的“实践课表”,让这一门课真正成为精心构思、系统编排、全力保障的“必修课”。

  各级团组织、学生社团迅速响应,共组织100支校级团队、1398支院级团队,20948名学子奔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及省内136个县区开展实践。17支队伍入选国家级专项,12支队伍入选省级专项。

  各学院结合自身品牌活动与专业特色迅速设计本院方案。数理学院创新一个专项引航、一套体系护航、一种特色成长“三个一”模式,精心编制《走遍山东学雷锋》研学地图,更带动300余名校内外群众加入志愿洪流;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启动“进百企 入千家 访一国”“三区段硫化”实践工程,全面激活“高才生”专业报国的“聚合反应活化能”。

  该校副校长丁林在走访调研中指出:“社会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将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橡胶品格育英才’的具体实践,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橡胶品格’的时代内涵,并将其精神品质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实际行动。”

  一线锻造:千般场景淬炼青春底色

  “橡梦企航”实践团走进产业一线,赴云南天然橡胶产业技术研究院、云南达维天然橡胶公司及曼列胶厂的车间、实验室和胶林,在了解橡胶和橡胶企业的过程中,队员们深入挖掘并整理了大量关键数据,最终形成万字调研报告,为橡胶产业提质增效提出青年方案。

  “汗水浸透了工装,但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队长周莹说。

  “齐风承韵 赤心传薪”实践团走进淄博,在非遗工坊触摸匠心传承。琉璃手工工厂熔炉前,队员们亲手尝试在高温火焰下塑造琉璃料,汗水瞬间在高温中蒸腾。“每一次转动都要稳准狠,就像橡胶硫化般需要精准把控。艺术的淬炼和‘橡胶品格’一样,都需要在高温高压中成型。”实践队指导教师杨橙和队员们交流。

  “感知中国 德韵聚吉”实践团跨越1400多公里,奔赴吉林省六地市,紧跟总书记的足迹,投身“弘扬抗联精神 青春挺膺担当”的体验实践。在黑土地的红色印记里,师生们追溯烽火岁月,头顶烈日“自找苦吃”。

  更多的实践在同步开展:该校启动暑假“破茧计划”资助育人、赋能成长活动,通过“名校交流+名企实践”双轨模式,组织13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子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海信集团、京博控股等知名企业,引领学生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星耀华夏”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走进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开展科普宣讲与微实践教学;“青禾”实践团开展乡村振兴专项实践,探索智慧农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新路径……

  成长蜕变:实践沃土孕育人生选择

  这堂“实践育人课”最深的成果,是那些深深烙印在青年心中的“顿悟时刻”和由此改变的生涯选择。

  “在车间里,我看到的不仅是橡胶的硫化,更是一种精神的成型。”橡胶229班赵事通在实践报告里写道,“它从此在我心里有了名字,叫‘橡胶品格’”。这种感悟正成为众多学子的共同心声。

  更深远的改变,发生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

  在克拉玛依实践结束后,化学院学生艾合拜·吾禾尔坚定了返乡从教的决心:“我要用所学知识帮助更多少数民族孩子学好普通话。”社会工作专业的李玉喆在家乡街道办实践后,坚定了扎根基层的志向:“我要在基层实践中践行‘橡胶品格’,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一块有韧性、肯耐磨、能密封、拒腐蚀的橡胶材料。”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不断增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自觉选择。

  共青团的组织力,正将这些散落的星火汇聚成炬。优秀的实践故事被制成新媒体产品,成为对新一届学子最生动的动员令;团队与实践地签订长期协议,将“一次性”访问变为“常态化”服务。一套在实践中感悟,在分享中引领,最终回归实践的青春能量循环体系已然形成。

  “橡胶的坚韧,源于无数次压缩与拉伸。青年的成长,又何尝不是?”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天梅说,“我们赋予青年的‘橡胶品格’,不仅是吃苦耐劳的筋骨,更是扎根大地的信仰;不仅是技术攻关的韧性,更是服务国需的担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王丹 刘敏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07日 04版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