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何畏:守护思政课的“真”

发稿时间:2025-10-12 09:2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国庆假期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门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课程即将与同学们见面。这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何畏教授团队开设的“理解中国”课程三部曲的最新课程。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很多学生对“理解中国”课程都不陌生,这门“现象级”思政课自开课以来连续数年选课“秒空”,甚至吸引了众多同学在本科四年反复旁听。这门“不回避、不敷衍”的热门课程背后,是何畏十几年如一日对授课理论的钻研,以及对讲台下学生们的尊重与坦诚。

2025年,课程结课后何畏(前排右四)与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解答学生的真实困惑

  何畏是80后,2010年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

  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让何畏打开了新大门。学生时期很多从没被当作问题的“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比如“大国崛起和个人尊严的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普世价值’的区别”“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等。

  “学生阶段并没有这类思考,可当自己站上讲台以后,就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为学生讲清楚问题,解答他们真实的困惑。”何畏认为,真正的信仰不是单纯的政治冲动或情感冲动,而是基于对科学理论的深入认识。理解了理论的科学性,才能转化成信仰的坚实力量,才会想要去跟其他人分享。“自己都不信,还给学生讲,既没底气,也没说服力。”她说。

  从教之初,和大多数年轻老师一样,何畏最先想到的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故事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思政课理论融合起来?

  何畏反思,课堂上的精彩案例不能只为了吸引学生,而必须有典型性和启发性、与理论相贴合,让案例服务于思政教学。

  为此,她开始有意识地设计案例,“同一个案例,课堂上的呈现方式不同,对学生的启发效果完全不一样”。

  在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程时,不少思政课教师都会选择电视剧《山海情》的片段,在课堂上作为案例展示。但连续几年播放下来,学生们早就对视频内容“不感冒”了。

  于是,何畏就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播放视频前,她会先给同学们设问: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与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有何区别?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观看视频,并在课后继续思考,寻找答案。

  “视频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同学们会更愿意去网上查找资料。”何畏说,等到了课堂上,自己便会请学生用关键词总结。

  她发现,对于同样的问题,几乎每届学生都能精准总结出背后的原因:“西方是输血,中国是造血”;“中国是‘扶智’与‘扶志’”;“驻村干部们有着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待学生们发言结束,何畏才会展示自己的课件,很多内容与大家的总结不谋而合。

  “思政课教师不能总是一味迎合,要在互动中引领学生,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这才是思政课的高阶形式。”何畏说。

  此外,在授课过程中,何畏还特别注意循序渐进地呈现问题。在一次讲授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内容时,她没有直接让学生“看图说话”,而是通过一段30秒的视频,先让大家对比自己家乡十年来GDP数据的变化,并分析全国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占比变化。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变化背后的原因,让同学们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真正理解课本内容。

  不回避,不迎合

  在何畏看来,“思政课贵在‘真’”。“对学生一定要真,没必要矫情,更没必要装,最真实的样子反而更容易打动学生,要与学生共情。”她说。

  想要坚守好思政课的“真”,何畏首先需要直面的就是学生们的困惑和疑问。“一堂思政课如果不能回应学生的问题,不能解答他们的疑问,那么这堂课就是空洞无味的。”她解释说。

  为此,2019年年初,何畏带着一支90后青年思政团队,推出了一门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理解中国”课程。

  事实上,想要上好这门课并不容易。难以拿捏好授课“分寸”,是一些老师不敢正面回答学生问题的重要原因。面对学生们五花八门的提问,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理论素质。

  何畏和团队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系统分析。她发现,从思想根源上说,很多疑问都受到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

  有了系统的分析,何畏要求团队成员从本源出发,把理论吃透,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答学生问”环节,同学们会以“开火车”的方式,逐个站起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由老师们当场解答。“面对学生们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学术底气和真诚态度。”何畏说。

  在何畏的课堂上,不迎合与不回避是守护思政课之“真”的重要方法。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她始终坚持原则,不会为了讨好学生,便一味顺着他们的观点分析问题,“错的就是错的,我一定会坚决表达我的立场”。

  对何畏来说,坚实的理论底气只是前提,她在直面质疑的同时还善于与学生进行平等探讨。“很多老师担心,如果学生问的问题,答不上来怎么办?我在这方面的心态就很好,思政课老师不是神仙,遇到不了解的领域不妨坦然承认,大方地告诉学生,回去研究之后,再与学生交流。”她说。

  近年来,为应对学生们的需求变化,何畏的课程也在不断“进化”。在“理解中国”之后,她和团队又推出了聚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思维与人生”课程,以及聚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课程。

  在她看来,社会思潮不断变化,思政课老师除了要解答学生们的现实困惑外,更要交给学生们一把理解社会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科学思维与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这把钥匙,学生们就可以自己“开锁”,自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

  对如何上好思政课,何畏从未停止思考。

  她还记得一名学生上学期在学校评教系统发表的匿名评价,“老师的课,给人带来宁静、收获与美好,是那种用全身感官去参与学习过程的收获与幸福。人间值得,上完这门课,我不再焦虑和失眠了。”

  受这名学生的启发,何畏正在探索一种能让学生“全身感官都参与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一句人间值得,让我觉得所有付出和坚守都是值得的。”她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