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四川农业大学用新技术护航“天府粮仓”稳产增产 科技之笔绘就新“丰”景

发稿时间:2025-10-21 10:03: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时值秋收季节,今年全国秋粮收获近七成。在四川眉山东坡永丰村的高标准示范田里,稻穗低垂、机声隆隆,农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日,永丰村1500亩水稻全部收割完毕,专家现场测产平均亩产达877公斤,超高产田块突破900公斤,成为新时代“天府粮仓”建设再创佳绩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3年来,从成都平原到攀西高原、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四川农业大学以科技为笔、以田野为卷,努力让“天府粮仓”粮更丰、仓更实、农更安。

  1 良种落地,激发粮仓新潜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的试验基地里,川农大水稻科技人员蹲在田埂上,拨开稻叶,查看“荣胜优520”的长势。这款由该校自主选育的国审低镉新品种不仅抗性表现好、产量稳定,且能在更广泛环境条件下产出健康稻米,米质能达到国标二级以上。

  良种,正成为“天府粮仓”最坚实的根基。

  3年来,川农大选育并通过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达235个,其中27个入选四川省主导品种。超级稻“宜香优2115”连年稳居西南水稻推广面积第一,“川康优2115”实现机插栽培百亩单产新突破;高抗条锈病的小麦新品种“蜀麦1958”交出了平均亩产656.48公斤的亮眼成绩单,刷新了长江上游小麦单产纪录;玉米“川单99”连续4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是近年西南地区育成品种推广面积及市场影响力最大的玉米单一品种……

  今年,良种选育加速又添助力。川农大兰海教授团队发布的国内首款玉米智慧育种大模型“西南种芯—V1”及专用芯片“XNY—1000”,将育种周期缩短50%,预测准确率最高达82.5%。未来,它们都将成为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底气。

  2 良技到田,破解生产新问题

  在四川仁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里,玉米挺拔、豆荚饱满。这项由学校杨文钰教授率团队研发的技术,已连续3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推广至全国,面积达2033万亩,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豆”。

  眉山东坡永丰科技小院创新“研试验推用”一体化模式,驱动水稻“一优两高”发展。该科技小院建立四川省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平台,每年中试品种60个以上,筛选出“川康优6308”等主推品种6个;开展配套栽培技术验证20项,集成创新5项核心技术。

  “只要你们有新技术出来,只管放到我这里试用。”种植大户万富旭对学校水稻品质生理与机械化栽培团队成员陈勇副教授说。

  为推动水稻新技术在大邑落地,川农大科研团队与当地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协同推广机制。通过专家大院和覆盖全县的10个协同推广站,整合省市县推广系统资源,形成“技术专家+推广专家+种植主体”的紧密联动。

  3年来,川农人新建永丰水稻科技小院、川农牛科创农庄等成果转化平台153个,牵头打造西南薯类产业体系科技小院集群,获评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2个;组建130余支全产业链服务团队,在川内建成23个科技示范园区,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构建“实验室—中试场—示范田”全链条平台体系,服务打造“天府粮仓”科技攻关样板田120万亩。

  3 良机入野,智慧农业显身手

  丘陵地带农机难行?川农大研制的中小型大豆联合收割机解决了这一难题——效率相当于20个劳动力,机收减损率达15%。柑橘采摘机器人10秒摘果一个,解决了果实随机分布、生长姿态不一致、作业过程中果实摇晃、果皮拉伤等问题……

  针对四川多样的地理环境,川农大科研工作者强化水稻、玉米、大豆、水果、茶叶等农机研发和推广使用,大幅提高四川平原和典型丘陵山地农业生产效率。比如,玉米联合收割机一小时能收获5—8亩地的玉米,且在宜机收玉米含水量低于27%时,还可以直接将其加工成籽粒,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中小型大豆联合收割机,工作效率达3—5亩/小时,在丘陵地区推广超100台……众多良机正走在服务“天府粮仓”建设发展的路上。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