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68岁的沈其荣院士,连续第6年站在南京农业大学迎新师生篮球友谊赛的赛场上。
这不仅仅是一场篮球赛,也是沈其荣为大一新生上的一堂思政课。
10月15日下午,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体育中心内,气氛火热。耀眼的灯光倾泻在球场上,新生热情地挥舞助威棒。
赛前,沈其荣院士手持话筒,首先“上场”。
“作为青年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理想,清楚自己的定位,思考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身处什么岗位,有一点请记住,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沈其荣为大一新生带来一堂关于“理想、担当与家国情怀”的思政课。
这堂思政课上了6年,这场篮球赛也打了6年。
“嘟——!”开球哨响,身披“有机肥队”5号球衣的沈其荣院士再次上场,率队迎战新生联队。
空心入篮!开赛仅20多秒,他就精准命中了一记三分球,瞬间全场气氛燃爆。
“有机肥队”由沈其荣院士所在的南京农业大学有机肥与土壤微生物团队成员组成,以青年教师和博士后、研究生为主。多年来,在沈院士带领下,球队坚持定期活动,在南京高校中声名赫赫。
团队科研实力同样强劲——针对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难题,他们以100余件国家发明专利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产品制造技术工艺被几百家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企业采用,占全国规模化有机类肥料企业总数的1/3左右,累计推广1.8亿亩。
“下快攻!”“传球!”沈其荣院士带球突破,面对防守迅速将球传给正在高速行进的队友熊武。
上篮,得到两分!击掌,互相鼓励!
这是沈其荣院士给青年教师熊武的第一次助攻。就在几天前,熊武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土壤原生动物通过调控根际菌群生物膜形成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促进植物健康生长的微生态机制。“沈老师为这项研究提供了系统性指导,给我在科研上助攻。”熊武笑着说。
终场哨响,“有机肥队”获胜,但比赛远没有结束。
“体育精神有很多,一句话概括就是不服输。怎么做到不服输?要靠自己的艰苦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赛后,沈其荣院士鼓励新生。
篮球砸在地上会反弹,精神的传承也有回响。“早就听说了院士篮球赛思政课,我一直盼着能够参加。我想加入院士的团队,今后能够一起打篮球、做科研、成人才。”大一新生李轩说。
今天的篮球赛思政课上,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举行“南京农业大学未来奖学奖教金”颁奖仪式。这是沈其荣院士夫妇2022年发起并捐资成立的奖项,每年奖励6—8名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3—5名优秀青年研究员或普通博士后。
“赶集要赶早、浇花要浇根。要面向未来储备一流人才,要重视青年学生、青年教师的培育和培养,他们是南农的根基、是‘三农’事业的未来。”这是沈其荣院士一直以来的育人理念。
“沈老师非常重视本科生,他经常说,我们的教育不能只让学生忙起来,老师也要在学生的事情上忙起来。”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荣教授介绍,沈其荣院士主动发起名师育人计划,鼓励引导本科生早与教授接触、早进科研团队、早感受科研氛围。特别是“打篮球 聊科研”活动,吸引了许多本科生走进实验室,“现在团队的许多科研骨干,都是沈老师从篮球场上聊出来的”。
“大一时我听了沈老师的篮球思政课,大二转专业到资环学院,很早就进入实验室开始尝试科研,并得到了沈老师的亲切鼓励。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已经发表了两篇SCI论文。”获得今年“未来奖学奖教金”的大四学生刘溢洋说。
沈其荣院士的下一场比赛在哪里?
“目前我国面临土壤酸化、耕地质量下降的风险,十几年来,我们团队一直在研究木霉菌在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其荣院士告诉记者,“如今,土肥学科已经进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而我对有机肥和土壤微生物事业的憧憬还像刚参加工作时那样充满热情。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农民能像施用化肥那样方便地、自然地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肥!”
“下一场比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