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在何处

发稿时间:2025-10-24 09:56:00 来源: 人民日报

  对话人:

  周珊珊 本报评论员

  张盖伦 科技日报记者

  周珊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段时间以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引发不少关注。今年秋季学期,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开展首届本科招生,分数线超过不少名校。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为啥迎来招生“开门红”?

  张盖伦: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办学主体、学科构建、育人模式、治理模式方面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路子,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扮演着探路者角色。它们普遍致力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新型研究型大学能异军突起,主要由于其办学特色鲜明,设置的专业大多是热门学科,且基本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要看到,目前这类大学的招生人数较少,相对容易稳住分数线。教学科研实绩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周珊珊: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体现在哪?在招收、培养学生方面,有何不同之处?如何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

  张盖伦:“对于科技创新,你有什么想法?”位于广东东莞的大湾区大学常向报考学生提问,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展现其人才培养方向——“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在西湖大学,本科教育前期以通识教育为主,学校为本科生配备学术导师、学业导师、社会导师,原则上学生在大三学年要赴海外名校或著名研究机构参与一个学期的学习或研究,这些创新设计都是为了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不同院校的办学方式有所不同,但均以较高的师生比、较灵活的课程设计,力图吸引基础扎实、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年轻人,培养胸怀国际视野、能够跨界融合、有批判性思维、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周珊珊: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研究”体现在哪?如何下好科研的先手棋,更好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

  张盖伦:新型研究型大学肩负着为国家战略所需和地区产业发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一是把优质资源用在最前沿的学科领域,不少新型研究型大学都设置了人工智能、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二是学科交叉,通过打破院系壁垒、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等方式,促进学科更好交叉融合,为后期科研攻关打好学科基础。

  既重视学科设计,也突出科研导向。上海科技大学63%的课程采用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八成以上本科生在大三前就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六成研究生参与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相关科研项目。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抓住宁波制造业强的优势,瞄准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共建各类研究院,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和实践。相关探索既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周珊珊:传统高校以其深厚全面的学术积淀见长,新型研究型大学则以契合科技发展和企业需要为特色,二者并不是谁超过谁、谁取代谁的关系。这两类高校的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都有重要价值。

  张盖伦:大学本就应该多元化发展,特别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更需要多样化的高校,满足人才多元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同大学在不同生态位上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发展。

  如何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值得进一步探讨。期待这类高校能够开辟一块大学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可复制的模式,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周珊珊:“投资于人”的政策导向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呼唤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新型研究型大学不断涌现,正成为加速高等教育创新效能跃升的新力量,其价值不仅在于科研产出,更在于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让“小而精”不再被“大而全”尺子量短长,才能更好促进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能不能把“试验田”种成“高产田”“稳产田”,值得期待和关注。

责任编辑:秦亮